標籤: 漁業署
農業部明日(8月1日)將正式掛牌成立,農委會轄下各機關單位也要跟著更名,並將於8月份陸續完成揭牌。除了更換名稱,包括原林務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水土保持局、漁業署及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等單位也重新設計徽章、LOGO,換新裝、展現新氣象。
虱目魚是臺灣許多平價特色料理重要食材,但近來價格不斷上漲,魚市場平均每公斤破100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5)日表示,虱目魚減產面積是被文蛤養殖替代,光電板影響虱目魚養殖面積不到4%;虱目魚價格是波動的,今年價格高,漁民放養魚苗數量已在大幅增加,供需會逐步回穩。
聯合國組織下的印度洋鮪類委員會(IOTC)考量印度洋大目鮪資源狀況,12日決議調整各國於印度洋捕撈大目鮪限額,我國現行限額3.5萬公噸將從2024年起降至1.1萬餘公噸。台灣區鮪魚公會理事長林毓志表示,印度洋漁業資源顯著減少,從兩三年前起大目鮪實際捕獲量即遠不及限額數量,他認同調降限額數量,以讓漁業永續經營。
農委會漁業署長張致盛上任一年,全臺各縣市重要漁港跑透透,假日在臺北希望廣場農民市集,也常看見他賣魚的身影。漁民很會養魚,但不會賣魚,張致盛鼓勵養殖協會等走出來,他帶著漁民一起做行銷,拓展魚的銷售管道,「有產品、漁產業、有利潤」,漁業才有未來。
刺網因為捕獲漁種多且作業方便,是臺灣沿海地區家計型漁業常使用的漁法;不過刺網容易混獲幼小魚種,纏繞礁岩也恐破壞生態棲地,網具流失更可能形成海洋廢棄物,沉積汪洋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簡稱漁業署)今年(2020)9月預告《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並在2021年起全面實施「刺網實名制」,避免無名刺網遭棄後影響漁船活動及海洋生態。
海洋垃圾日趨嚴重,臺南市府為留給後代子孫乾淨海洋,針對養蚵浮具等農廢積極源頭管控,並請產學界開發更符合需求的改良式浮具及設施,預計爭取中央補助讓漁民3年內汰換保麗龍浮具,並於111年立法禁用,根本解決保麗龍汙染問題。
隨著武漢肺炎疫情從中國擴散至全球,全球漁業生產鏈皆受到衝擊,生產端的缺工問題、漁撈限制,運輸端的物流成本問題,銷售端的餐飲市場衰退,一環扣一環,深深影響每個漁民的生計。漁業署為此爭取到約77億元的紓困預算,並將視疫情影響滾動調整。
花蓮外海近日密集捕獲巨口鯊,6月15日至18日,短短4天內捕獲6隻,動保團體在網路上發起運動,呼籲漁業署或海委會勇於宣布禁捕巨口鯊。台灣動社指出,巨口鯊在全球被觀察到的次數僅300次紀錄,臺灣就佔了3分之2,可見臺灣東部的地理位置對於巨口鯊族群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再不禁捕,珍稀物種可能就此消失。
臺灣的太平洋黑鮪年度獲配上限為1709公噸,但近年來的漁獲量都沒有超過500公噸,不過,今年從4月中旬捕獲的第一鮪開始到5月中旬,累計已超過千尾,總重約250公噸,捕獲數量比去年同期多出1倍以上,且平均體重也比去年重1成以上,似乎看到北方黑鮪資源量的一線曙光。
第一鮪的進港、拍賣,正式宣告一年一度的黑鮪魚季登場。第一鮪拍賣價雖然創紀錄,但本季黑鮪的價格卻很親民,農委會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到5月13日為止捕獲947尾,超過去年同期間漁獲量的2倍,以屏東抓到的699尾最多,拍賣均價每公斤約500元,比去年同期便宜2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