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大目鮪捕撈限額明年降至1.1萬餘公噸 鮪魚公會認同永續經營

我國於印度洋捕撈大目鮪限額從2024年起降至1.1萬餘公噸。(圖片來源/豐年社資料照)

海洋漁業資源日趨匱乏,聯合國組織下的印度洋鮪類委員會(IOTC)考量印度洋大目鮪資源狀況,12日決議調整各國於印度洋捕撈大目鮪限額,我國現行限額3.5萬公噸將從2024年起降至1.1萬餘公噸。台灣區鮪魚公會理事長林毓志表示,印度洋漁業資源顯著減少,從兩三年前起大目鮪實際捕獲量即遠不及限額數量,他認同調降限額數量,以讓漁業永續經營。

我國遠洋鮪延繩釣漁船會在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捕撈大目鮪魚種,111年在三大洋捕撈大目鮪總量約3.2萬公噸,其中印度洋約1.3萬公噸,大目鮪漁獲大多出口日本。

目前在印度洋捕撈大目鮪國家包括日本、中國、賽席爾、印尼及法國、西班牙等歐盟國家,為了確保對印度洋鮪類資源的正當利用,IOTC根據科學研究資料評估,大目鮪資源狀況不佳,捕撈各國須進一步調降限額以利大目鮪保育。

農委會漁業署遠洋漁業組組長林頂榮表示,IOTC依據近5年實際捕撈平均數量再下調,開發中國家減幅較小、已開發國家減幅較大,臺灣從過去5年平均1萬3,400公噸減16.7%再作微調,未來兩年每年限額1萬1,488公噸,因是國際組織做成決議我們必須遵守,漁業署將加強與產業溝通。

台灣區遠洋鮪延繩釣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毓志表示,公會漁船發現大西洋、印度洋漁獲均在銳減,現況印度洋大目鮪限額雖有3.5萬公噸,但兩三年來這個漁區只抓到1萬多公噸,日本平均也只有1.5萬公噸,「資源沒恢復是根本問題」;遠洋漁獲資源枯竭,加上近年國際疫情影響,國內鮪魚、魷魚、圍網三大公會經營困難,業者有意減船、休漁,讓自然資源休養生息,但也期盼政府補貼支持,不要讓在世界享有盛名的臺灣遠洋漁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