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日排氚廢水 食藥署52件水產品、漁業署133件漁獲抽檢 「氚」低於最小可測量值

日本政府預計明日起排放含氚核廢水,農業部漁業署持續針對遠洋及沿近海漁業魚獲送驗監測。圖為白腹鯖,非當事魚獲。(圖片提供/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退休研究員邵廣昭)

日本政府預計明(24)日起排放含氚核廢水,衛福部食藥署自去年第4季起針對日本進口水產品抽樣檢驗,至今總計抽樣52件,包含鯖魚、秋刀魚、海鰻、牡蠣、海藻類等,氚殘留量均低於最小可測活度(MDA)。農業部漁業署今年1至5月採樣遠洋及沿近海漁業133件漁獲送驗,包括蝦、蟹、鯊、鰻、螺類及多種魚類,氚殘留量也均低於MDA。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由於水產品輻射汙染世界各國均無針對氚訂定容許量,目前僅有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針對對氚(H-3)、碳-14(C-14)及鎝-99(Tc-99)總和訂有管理指標值(Guideline level, GL),其中嬰兒食品為1,000 貝克/公斤;嬰兒食品以外之其他食品為10,000貝克/公斤。

食藥署判斷日本食品風險未變  持續監控、對照背景值

林金富說,目前水產品邊境檢驗沒有「超標」的問題,食品管理須視風險而定,風險增加才會調整管制措施,由於尚未看到日本食品風險有任何改變,不會改變日本食品邊境管制措施,但政府持續監控中。

食藥署去年第4季起透過跨部會合作,針對日本進口水產品抽驗鯖魚、秋刀魚、海鰻、牡蠣、扇貝等及海藻類等共25件;今年規劃抽樣100件,已檢驗鯖魚、鮭魚、牡蠣及章魚等共27件,氚殘留均低於MDA。

針對日本水產品抽樣品項及件數分配,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鄭維智表示,主要依據去年委託台大研究計畫建議,考量「多核種去除設備(ALPS)」處理水排放口位置、水生物生長習性,捕撈及養殖型態食物鏈等因素,抽檢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等水產品。

林金富指出,已檢驗共52件將作為日本水產品氚的背景值,日本開始排放氚廢水以後,今年持續抽樣73件便將與此背景值對照,觀察是否異常以啟動應變措施,後續檢測結果將適時公布。

林金富說,因為目前食品沒有訂定氚限量標準,因此不會做邊境檢驗,而是做抽樣監測,食藥署跨部會氚監測有4年期計畫,去年是第一年,但因檢驗方法至第4季才建立,所以只抽25件;除今年規劃抽樣100件,明年也會至少抽樣100件,若監測數值浮動,也可提高抽樣件數,再經與專家討論後調整政策措施。

原能會模擬:不影響臺灣海域 漁業署規劃採樣北太平洋漁場

原能會核研所與交通部氣象局合作,以日本福島事故後的十年歷史洋流資料,進行氚廢水擴散濃度動態模擬分析,結果顯示主要含氚廢水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臺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約在100萬分之1 (10-6 ) Bq/L的範圍,遠低於臺灣海域的氚環境背景平均值0.5 (5×10-1) Bq/L,以及氚的輻射儀器偵測極限0.1(10-1 ) Bq/L,對臺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影響為可忽略程度。

依據此擴散預測,首當其衝的北太平洋海域正是我國傳統秋刀魚場,漁業署表示,規劃今年漁季回港魚貨加強抽驗,並由水試所公務船赴該作業海域加強海水採樣,確認環境未受污染;並將持續抽驗鮪、旗、鯊等洄游性魚種送原能會檢測,定期公布檢驗結果,確保食魚安全及漁民權益,若有具體證據顯示造成產業損害,將盡所有可能途徑維護漁民權益。

沿近海漁業分常態性魚種與季節性魚種,112年送驗件數從500件擴大至3,000件;遠洋漁業則對北太平洋秋刀魚漁船及捕撈鮪魚、旗魚及鯊魚漁船進行採樣,原規劃送驗100件,下半年會加驗20件檢測「銫」。

漁業署今年1至5月於全臺遠洋及沿近海漁港採樣漁獲送驗「氚」項目,包括蝦、蟹、鯊、鰻、螺類及多種魚類總計133件,檢測氚結果均低於MDA,檢測結果已公告「水產檢驗/輻射專區」:https://www.fa.gov.tw/list.php?theme=Radiation_zone&subtheme=。除了已驗的133件,漁業署今年將再採樣6件送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