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衝擊!養殖漁業大盤點 漁業署祭4策略助漁民度難關

疫情期間為了調節水產產銷順暢,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左2)為momo購物台董事長林啟峰(左1)介紹臺灣優質水產。

內容提供/《漁業推廣》月刊 文/李嘉禾 攝影/游忠霖

隨著武漢肺炎疫情從中國擴散至全球,全球漁業生產鏈皆受到衝擊,生產端的缺工問題、漁撈限制,運輸端的物流成本問題,銷售端的餐飲市場衰退,一環扣一環,深深影響每個漁民的生計。漁業署為此爭取到約77億元的紓困預算,並將視疫情影響滾動調整。

漁業署署長張致盛盤點漁業的紓困與振興政策,有些是如及時雨的救命錢,包括針對漁船的貸款利息補貼,自營者與一般漁民的現金紓困;有些則是納入產業轉型的考量,進行生產調節、申請產銷履歷、增加多元銷售管道、拓展國外消費市場等。

紓困與振興政策救急不救窮,並非人人皆有之的社會福利,為的是讓漁民不被疫情打倒,還有機會站起來。危機即是轉機。面對突如其來的衝擊,漁業工作者除了盡力維持生計,更可以借力使力,追上產業轉型的腳步,在疫情寒冬之後終能等到景氣回春。

「漁民都很焦慮,疫情讓一切都很不穩定!」漁業署署長張致盛念茲在茲漁民的心情。為因應武漢肺炎對產業的影響,漁業署在北、中、南舉辦說明會,聆聽第一線地方政府、漁會與公、協會的心聲,也宣導一系列防疫、紓困與振興漁業措施,希望降低疫情對產業的衝擊。

疫情究竟造成什麼影響?張致盛提到,世界各國陸續因疫情而關閉邊境, 人力與漁獲物都因此受限,前者主要影響遠洋漁船與沿近海漁業的漁工、後者則造成漁業的消費市場板塊挪移。另外,國內外的餐飲業者受疫情衝擊甚深,魚類消費也因此減少;例如,石斑魚是許多餐廳的宴會菜,當民眾因疫情而不上館子,石斑魚的消費就會減少,價格也會因此波動。

漁業署邀請各區漁會代表集思廣益,辦理漁民納入勞工紓困方案說明會。

策略一:紓困補貼 減緩疫情衝擊

隨著時間遞嬗,病毒擴散至全球,鱸魚、臺灣鯛、鰻魚、觀賞魚等外銷到中東、美國及澳洲等地的養殖魚種都受到影響,即便可以順利出貨,運費因航班數減少而上漲,無法貨暢其流。養殖漁業組組長陳建佑表示,貨運因為航次減少,原本可以頻繁出貨的減少頻率,空運影響尤重。

養殖漁業組組長陳建佑指出,臺灣的石斑、午仔魚與甲魚約有9成長期外銷中國大陸與香港,中國的疫情於1月中爆發而封城、封港之後,魚貨無法入境。其中,養殖石斑魚正遇上農曆年後的淡季,兩個因素加成之下,需求量減少,價格下跌36%之多。

養殖漁業每年為臺灣創造了4成的漁業產值,從業人數約有10萬人,為3大漁業之首,就人數而言,衝擊規模最大。農委會先是積極協調比照勞動部的紓困方案,而後有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加碼宣布紓困農漁民。前者估計有3萬至14萬人受惠,直至5月1日已有4萬人申請。針對漁會甲類會員而言,投保勞保、無一定雇主或自營作業,且投保薪資在2萬4千元以下、2018年所得未達課稅標準40萬8千元者,可以獲得3萬元的補助。針對實際從事漁業勞動且2018年所得未達50萬元者,每人補助1萬元。

在貸款利息補貼方面,漁業署針對全魚種皆有農業新舊貸案與一般商業舊貸的利息補貼,內容不一而同,都是希望減緩疫情衝擊。針對營運困難的漁公司或漁業合作社有20萬元、漁會有50萬元的補貼,後者已經受理18家區漁會申請。相關養殖漁業水電減免也已與經濟部相互勾稽。

同樣是以漁業維生的還有漁港與魚貨直銷中心。企劃組組長王清要進一步說明,漁業署暫編1,257萬元的租金、權利金或使用管理費補貼。首先,漁會、船隻等承租第一類漁港空間或房舍的團體或事業,若與去年同期營收減少,則補貼3個月的租金、權利金、使用管理費。

「不要苦到最底層的漁民,不然收掉之後他們也回不來了。」另外,漁業署也鼓勵漁會減收魚貨直銷中心攤販的租金,減收的比例或金額可向漁業署申請補貼。兩種計算方式可擇一提出申請希望可以協助業者度過難關,在疫情過後能維持正常運作。

策略二:振興措施 鼓勵民眾消費

除了紓困之外, 漁業署也祭出多項振興措施。陳建佑提出詳細說明,包括源頭的生產調節、製程中的藥檢、包材、加工、凍儲、罐頭等補助,以及行銷面的團膳食材、魚市場交易與國內外的活動推廣。

4月底,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才與梓官區漁會、電商平台共組「漁產銷售國家隊」,攜手行銷龍虎斑。陳建佑分析其成效:石斑魚包括青斑、龍膽、龍虎斑,在3月15日至5月1日的生產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4.8%,價格反而還上漲0.4%,平均價格為一公斤167元。

石斑魚的外銷雖然受阻,但國內的拍賣量比以前多20%,「有一個一年銷售200萬的產銷班只花了一個月就達標!」張致盛進一步表示,石斑魚在電商平台與農委會的臺北希望廣場都獲得不錯的銷量表現,近來有不少網紅示範烹調石斑魚,也讓更多民眾願意嘗試。這段疫情期間其他大宗養殖產品的產銷情形,陳建佑也作說明:包括臺灣鯛、虱目魚、金目鱸、七星鱸、海鱺、香魚、午仔魚及白蝦等,價格雖比去年同期下跌5.9%,但交易量則有成長6.4%的情形。

雞蛋不能放在同個籃子裡,國外市場仍要嘗試拓銷。因此漁業署依不同養殖魚種的不同運輸方式進行空、海運費用補助。同時也有產官學單位陸續申請國外市場的通路推廣與行銷活動。「魚總是會吃料長大,長大了就必須儘快輸銷,否則國內銷售也會有壓力。」陳建佑有著這樣的期許與期待。

漁業振興的過程中也嘗試解決固有的問題。例如臺灣地小人稠,業者經常為了追求高效率、高密度養殖而縮短休養時間,不僅消耗地力又衍生疫病與用藥風險;因此漁業署鼓勵疏養或延後放養,分散產期又可以減少風險與管理成本,「養少也是一種選擇。」

「我們在疫情初期就在生產調節上超前部署,當疫情擴散到全球時也能有所因應。」陳建佑特別提到,生產調節部分,原先只有石斑、甲魚、午仔魚等輸銷中國魚種,後來變更為全部養殖水產物種。目前疫情期間產量大致縮減了1~2成,而價格跌幅控制在5~10%之內。

策略三:持續防疫 加強漁港環境安全

面對疫情,更重要的是持續防疫,唯有將病毒杜絕在外,才有餘裕紓困與振興。張致盛表示,在個人安全上,漁業署持續向經濟部爭取外籍漁工、漁會、魚市場等漁業工作者的口罩配額;在公共空間方面,則由漁業署企劃組統籌漁業公共場所的消毒與維護工作,擔下防疫的重責大任。

在防疫過程中,王清要也發現,魚貨直銷中心的來客數嚴重減少,以最夯的梧棲魚貨直銷中心為例,來客數幾乎減少一半,「每年3、4月是全國瘋媽祖的季節,梧棲魚貨直銷中心是進香團重要的景點與休息站,當各大廟會因疫情取消,直銷中心也減少許多觀光客。」南部地區的東港魚貨直銷中心來客數也減少2~5成。除了魚貨直銷中心與魚市場外,其周邊的攤販與海鮮餐廳也受到波及,如富基與烏石漁港同樣生意慘淡,只有少數能常態經營。

漁港與魚貨直銷中心是漁民的工作場所,也是民眾往來人群聚集之處。王清要表示,漁業署已經編列1千萬元預算,補助各地方政府辦理港區消毒及防疫工作,特別在疫情期間要求每月進行1至2次消毒,確保環境安全。

王清要提到,由於漁港是開放空間,只能勤加消毒,管制措施則著重於魚貨直銷中心、魚市場、活動中心、漁會大樓等,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指示,要求配戴口罩、量測體溫、酒精消毒並維持社交距離。

陳建佑另外補充,漁業署已經針對魚市場訂定空間指引,進行出入口管制,並要求縣市政府協助督導;不過市場的拍賣空間小,又是透過買賣雙方近距離鑑定魚貨、依手勢喊價,難免有無法維持社交距離的疑慮,持續向經濟部爭取提供有價購買口罩供第一線批發人員使用。

另外,石斑多半是以活魚搬運船往返兩岸或中港兩地,作業時間約5天,卻因中港臺三地都規定境外移入或返回的船隻都必須檢疫,任意兩地加總就耗費28天,出一班船得花上33天──過往這段時間已經能出船3至5趟。目前漁業署正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協調因應解決之措施。

漁業署已編列1千萬元預算,補助各地方政府辦理港區消毒及防疫工作。(圖片提供/漁業署)

策略四:化危機為轉機

漁業署也針對產銷履歷業者補助包材、藥檢與加工,為的是鼓勵更多漁民跟進政府規範。張致盛也提到, 魚貨轉作凍儲或罐頭, 可以紓解賣壓,在其他國家也減少出口的狀況下,可以維持臺灣的糧食安全。全球漁業普遍受到疫情影響,但魚罐頭的產量與需求反而逆勢增加,價格也有所成長。

危機也是轉機。張致盛提到,午仔魚因進入一般通路作為家庭烹調使用,國內的消費量增加,銷售價格也增加17%。另外,甲魚和用來孵化的甲魚蛋則一度被認為是野味,在疫情風頭令人退避三舍,但其強精補血的效果廣為宣傳之後,反而又受到歡迎。

午仔魚在疫情期間因方便居家料理,國內的消費量不減反增。

在政府介入協調的狀況下,目前的紓困與振興政策逐步看到成果。配合張致盛上任時提示的「形塑產業文化」施政目標, 期待漁業的紓困與振興政策除可以解決疫情當下的產銷問題,並進一步改變產業習慣。

本文轉載自404期《漁業推廣》月刊,原文標題〈養殖漁業紓困與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