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機
真可謂是事事難以難料,大學電機系畢業之後,原本打算去竹科工作的吳柏瑞,可沒想過有一天真會回鄉,繼承父業來種植番茄。但是就在退伍後找工作的空檔期間,卻意外地種出興趣來了,不但成為了他後來的職業,而且還變成了他未來的努力方向。
災厄困境,有時反而帶來新生契機。莫拉克風災蹂躪中南部山區,引發茶山住民省思建立自主產業的迫切,開啟復育傳統糧作的希望工程。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班以「上帝的農夫,大地的管家」心情,致力有機、友善環境農法,「憨憨地」打拚,雖然年齡偏高,班員學習不懈,起步雖艱辛,如今產銷步入佳境,為山區農業走出新路。
災厄困境,有時反而帶來新生契機。莫拉克風災蹂躪中南部山區,引發茶山住民省思建立自主產業的迫切,開啟復育傳統糧作的希望工程。
黃俊誠說,市集會辦食農教育就是希望透過這方式吸引消費者和農夫買菜,同時關心前端臺灣的環境議題,但有機農夫市集會受到餐廳等其他單位競爭,農委會未來若要推動食農教育專法,或許要多花點心思在協助不同食農教育組織建立商務模式或串聯上。
回頭看,有機農業是尊重自然和保護生態的農業系統,而有機食物的存在意義就是一種關懷、照護的演釋,而非無毒、不信任感的無限擴張。倘若我們有幸弭平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斷裂、找回人與土地、人與萬物生命之間的情感,人們看待食物的眼光將不滯抑於基礎需求與直覺偏見,而是重視在農食系統中營造一份長久及和諧永續的關係。食物作為連接的人與大自然的橋樑,傾吐著自然與人文交織而成的故事面貌。每消費一份食品或農產品,就是支持背後的價值觀與行為,我們將透過理解系統串起斷裂,將去私有的「利他」與「共善(Common Good)」化作意識和作為,讓環境變更好、人更接近真實的幸福與快樂一些。
近年來,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使有機蔬果躍升為餐桌新寵兒,而林口在地居民最常去的家佳樂生活五金百貨也看好綠金商機,找上在地青年農民,合作推出有機蔬菜專櫃
國道 3號駛下竹崎交流道,沿著嘉義 166縣道前行,進入「綠舍有機農園」前,1棟以全檜木打造的車站建築映入眼簾,古樸而典雅的外觀,宛如發光體般,吸引人們的注意。
下課鐘聲響起,校園內充滿朝氣的笑鬧聲,學生們帶著畫本、跨過水溝,坐在田邊寫生,一旁便是林聖智和黃麗惠攜手打造的「御圃有機農場」。「校長辦公室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