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於農】湧泉灌溉、釀出超甜小番茄:綠舍有機​農園

內容提供/ 豐年雜誌 文、攝影/ 吳明忠

國道 3號駛下竹崎交流道,沿著嘉義 166縣道前行,進入「綠舍有機農園」前,1棟以全檜木打造的車站建築映入眼簾,古樸而典雅的外觀,宛如發光體般,吸引人們的注意。

微涼的 3月天,1名老翁悠閒地坐在這處無人火車站——鹿滿車站的檜木長椅上,一頁一頁地緩慢翻著報紙,紙張翻閱的聲音像悠然的伴奏曲調,隨著長長的阿里山森林鐵道,直往森林中傳送⋯⋯

鹿滿,顧名思義,早年是梅花鹿遍野奔跑的地方,根據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資料,荷蘭治臺時期,每年從臺灣送出數以萬張的鹿皮到世界各地,卻也使臺灣原生種梅花鹿一度瀕臨滅絕。

國民政府遷臺後,將老地名「鹿麻產」改為鹿滿村;鹿滿村是客家村落,早年廣植菸葉,鼎盛時期,1分地菸葉的收入甚至超過1甲地的稻米。

而後,因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不再政策性收購菸草,菸田便逐漸轉型其他作物,菸草產業於2016年正式走入歷史。在如今的鹿滿火車站外,仍可見到大面圍牆上彩繪著早年種植菸葉的情景。

鹿麻產車站(現改為鹿滿車站)位於嘉義縣竹崎鄉,為林務局阿里山森林鐵路阿里山線之鐵路車站。

座落百年湧泉,利於灌溉

看中鹿滿村位處百年湧泉帶、擁有良好灌溉水質的優勢,劉庭維於2013年買下鹿滿車站附近的7分地,搭起3處溫網室,闢建「綠舍有機農園」,投入有機種植。

在農村再生計畫的協助下,劉庭維以近年雲嘉南地區流行的玉女小番茄為主要作物,搭配輪作美濃瓜與珍珠筍,幾年辛勤耕耘的成果斐然,讓他入選2016年百大青農。

形容自己極具好奇心,也很嚮往田園生活的劉庭維,大學就讀機械科系、畢業後也從事相關工作,但他心中從農的火種卻始終沒有熄滅,加上父親大力支持,他便毅然棄工從農,先到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的有機農業班上課,再到嘉義縣水上鄉找種植番茄的農友拜師學藝。

學習半年多後,他重整家中不噴農藥、野放生長的檳榔園,搭起溫室、養了雞鵝,投入生態永續、友善環境的行列。

談起為何選擇有機這條路,劉庭維笑說:「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就單純不喜歡聞到農藥的味道。小時候跟阿公種田,都會噴農藥,光聞到味道就不舒服,更別說對第一線噴灑的農夫影響更大。儘管有機栽培很辛苦,我還是堅持不使用化學農藥。」

而農場位處2條溪流交會處,本身就擁有豐富生態,到傍晚便有為數不少的螢火蟲飛舞,啄木鳥、五色鳥都穿梭在附近樹林。此外,水溝裡不時可看到蛤仔,偶爾還能看到鱔魚竄出。

劉庭維更發現,開始經營有機農業後,附近的蜻蜓、豆娘種類越來越多,「五顏六色的蜻蜓跟豆娘就在田間飛舞,但牠們飛太快了,常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之後應該要好好統計一下到底有幾種品種。」豐富的生態與物種,也讓劉庭維更加堅定友善環境這條路。

鹿滿村的百年湧泉出水口就位在劉庭維的溫網室旁。

有機小番茄,皮薄甜度高

市面上的小番茄品種繁多,大致分為聖女、玉女、水果、紅寶石(又稱「紅姑娘」)、金瑩、橙蜜香6種,其中以聖女、玉女為主要品種,前者呈圓形,後者則是長橢圓狀,不仔細端詳,其實不太容易分辨。

不過劉庭維主要種植的玉女小番茄甜度較高,果皮也較薄,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劉庭維說,選擇小番茄為主力作物,除了迎合市場需求之外,也因番茄是茄科作物中根部生長較深的作物,可達120~150公分,種於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最為理想,而鹿滿村的土質及乾冷氣候,恰能提供最佳生長環境,讓小番茄香甜多汁。

此外,劉庭維以溫網室栽培,等小番茄充分紅熟後才採收上市,果實甜度比露地栽培高了1~2度,以玉女小番茄為例,可達11度左右。

他指出,小番茄多以茄子嫁接方式栽培,兩者都屬茄科,而野生茄子抗病力較強,以茄子的根部嫁接,再從切點處接上已育成的小番茄苗後,小番茄即可沿著棚架攀附生長。其中,由於玉女小番茄喜歡乾冷的氣候,因此農人多在秋末冬初時節進行嫁接。

不過劉庭維正為小番茄常見的葉黴病傷腦筋,葉黴病是傳染性強的病害,一旦感染,果實成熟率會大幅下降,雖然他積極請教專家學者,但尚未找出有效的防治方法,他無奈地說,目前只能加強田間管理,清理出現染病徵兆的植株,希望情況逐漸好轉。

以溫網室栽培,等小番茄充分紅熟後才採收上市,果實甜度比露地栽培高了1~2度。

千挑萬選的美濃瓜

由於小番茄需避免連作,因此劉庭維的3座溫網室以2處耕種、1處輪休的模式進行栽培作業。其中1處種植玉女小番茄,另1處目前則種植美濃瓜。劉庭維種植的美濃瓜,並未因其採有機農法而抬高價格,每臺斤售價約150元。他堅持每株瓜苗只留1顆美濃瓜,田間管理工作也變得更為吃重。

他指出,雄花開花3天後,雌花會在同一植株的底部長出雌花,方便雄花掉落花粉授粉、結果。由於剛形成的果實極為細小,田間作業必須非常細膩,仔細觀察果實生長狀況,才能決定是否留下;一旦決定好每個植株想留下的果實後,同株的其他果實,連同已經開花的雄花都需一併摘除,以免影響那顆萬中選一的果實後續生長。

劉庭維堅持每株瓜苗只留1顆美濃瓜,以維護營養完整與優良品質。

各方相助,不忘初衷

近年農委會積極推廣友善種植,包括有機資材、網室搭建以及申請有機驗證所需的土壤、水質檢驗都有補助,但有機栽培初期常遭遇病蟲害打擊,產量也不如慣行栽培。

所幸劉庭維一路上遇見許多貴人,他十分感謝青農輔導計畫的陪伴師及農業改良場專家,教他利用蘇力菌、枯草桿菌等微生物防治技術,溫室內定期蓄水以綠肥水稻輪作,減少病蟲害發生;另以糖和作物製作液肥,對土壤用心管理,打好有機栽培的基礎。

用心照顧的瓜果,也讓劉庭維獲得等值回報。劉庭維說:「農場裡的美濃瓜,口感紮實綿密,很多消費者一吃上癮。」結識同樣投入有機栽培行列的萊姆農張茂軒後,兩人經常串門子,除了交換栽種心得、協助田間管理之外,話題多半圍繞在如何使有機種植更有效率。

不只在田間一同努力的伙伴,竹崎鄉公所的農業事務承辦人員周琪英也相當熱心,總是與青年農民、有機農人站在一起,不時關切他們,提醒送交資料、協助補助事宜等。

經營有機農場將近4年時間,劉庭維的努力加上鹿滿村的好水質,以及一群好朋友的幫助,讓他的有機之路走得並不孤單,也成為他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

即使開支與收入勉強打平,但他不以為忤,因為讓消費者吃到健康又好吃的有機蔬果,「不求高產量,只求高品質」,始終是他投入有機種植的初衷。

劉庭維種植的有機小番茄甜度高,深受消費者喜愛。

生態循環,黑鳶、鴨鵝相伴

農業,本是條漫長且辛苦的一條路,不是一蹴可及,尤其從「零」開始起步的在地青年農民,在土地取得、資金運用、栽培技術、行銷通路等各方面,常常會陷入手足無措的困境。

或許是上天眷顧,也或許是堅持永續的農人獲得回報;去年颱風狂掃中南部,劉庭維的溫網室雖然也受損,但在農委會青農計畫低利貸款的協助下很快重建,從農之路並未因此受挫。

溫網室外的湧泉水道上,幾隻陪伴劉庭維的鵝,叫聲依舊清亮;猛一抬頭,農舍上空飛來黑鳶──即通稱的老鷹。黑鳶對環境生態極為敏感,就像田間的瓢蟲一樣,無論玉米田、番茄園,只要在植株上發現瓢蟲,就是健康好食材的象徵。同樣的,有了黑鳶棲息,也足以為劉庭維的農園生態掛上一張綠色的品質保證。

放棄了安穩的生活,劉庭維表示不後悔。他開心地分享說,務農看似辛苦,每天的生活卻是腳踏實地,家人能在一起工作的感覺,也格外幸福。

座落在中央山脈阿里山群山腳底下的所在,有山、有水、有夢想,今年才28歲的劉庭維正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將農場取名為「綠舍」,不僅帶有全心追求有機生態的寓意,更是期盼堅持對土地友善的原則。


相關資訊

綠舍有機​農園

青農姓名:劉庭維

從農時間:5年

地址:嘉義縣竹崎鄉鹿滿村下溪心(鹿滿火車站旁)

網站:http://greeninfarm.weebly.com/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2017年6月號,原文標題為〈湧泉環繞 黑鳶相伴——綠舍有機生態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