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聰賢:農再2.0,要讓返鄉青農安身立命,兼顧經濟和社會價值

文、攝影/ 林宜潔 首圖提供/ 水土保持局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今早出席「2017年農村發展論壇」時表示,臺灣的農村再生已經走了 7、8年,過去做了很多硬體投資,像是農村的景觀工程等,但總有一種「好像活起來,又好像養不活的感覺」,將來農村再生還是要回到經濟生產,讓年輕人回鄉可以生活、能夠安身立命。

「好像活起來,又好像養不活」農村再生的反省

「2017年農村發展論壇」今明兩日於國立臺灣大學思亮館舉辦。今早林聰賢以「給下一世代的農村備忘錄」為題演講開啟序幕,邀請各界專家共同與會。

林聰賢表示,臺灣的農村再生已經走了7、8年,過去在改善硬體方面,做了很多水泥化的投資,像是農村的景觀工程等。總有一種好像活起來,又好像養不活的感覺。林聰賢表示,農村再生還是要回到經濟生產,讓年輕人回鄉可以生活、能夠安身立命。

不只臺灣,農村發展已經是世界性的議題。林聰賢舉例,日本在去年已正式提出因應環境、能源、少子化等課題的社會5.0概念。另一方面,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農村政策在這十年有明顯轉變,從2006年,以維持農產價平穩、農業單一面向等方式補貼個別業者等,到2016年,轉向打造農村多面向的國民經濟。

其中活動參與者也從中央政府跟生產者組織,轉向各層級政府與相關部門以及地方利害關係人都共同參加。農村發展與地方參與的程度息息相關,不再只走上對下的單方向執行,資源使用才能更有效益。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出席農村發展論壇開幕,期望各界專家共同討論農村再生的實踐方針。

農再2.0,培力新社會運動

「我希望建立回到農村是一種時尚的生活,不要只是用一種幫忙的心態,要融入建立新時代的價值概念。」林聰賢表示,農再2.0的重點就在於建構平臺,投資實踐;不再只是補助經費,而是要投資農村的價值。

舉例來說,發展農村時尚的人事物景就是一種手段。無論是用心種植作物的農民人物、雲門舞集在臺東池上以稻景為題的舞蹈創作、以農事物品再創作的藝術或者臺南後壁土溝村的土溝美術館,都能加深農村價值。

林聰賢表示,以臺灣的農業生產現況而言,因為土地破碎,要做規模化生產並不容易。臺灣的小農結構,反而適合分享經濟,跨域整合。透過建立政府與農村的夥伴關係,以社區營造的概念,比如將偏鄉學校變成農村社區的學習中心,一方面能因應少子化帶來的廢校問題,也能讓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以非傳統體制方式來改變農村現況的社會運動也值得效法,如在地平臺《溪洲尚水》、《東石50分life工作室》、《老寮青年旅社》都是由民間自行發起,在建構公平貿易、推廣友善養殖,甚至包含了新住民關懷,傳播地方文化的深度體驗等有成功經驗。林聰賢表示,「新世代進入農村要變成一種社會運動,年輕朋友回去帶著熱情再點火,就能遍地開花。」

農村好,對大家都好

「失敗的農村必將導致失敗的城市。」行政院政務顧問林盛豐談及,我們對於農村的治理其實是沒有治理、沒有規劃。農村與環安、農安、食安的關係緊密,治理農村將是臺灣邁向先進國家的基石。

林盛豐建議,應該全臺灣挑出十幾個村,先開始做,沒辦法一開始就全面進行。「跟以前只單純接受編制不一樣,要積極規劃。不做的話鞋子不合腳也不知道,初步已經剪出來的鞋子先套上去試,比打赤腳要好。」

由於農村再造涉及空間、經濟、行政等複雜面向,現場專家也共同認為鄉村空間與環境規劃應成為臺灣國土規劃重要工作之一。

行政院政務顧問林盛豐認為,失敗的農村必將導致失敗的城市,治理農村將是臺灣邁向先進國家的基石。

資源整合,農再才有機會

林聰賢表示,過去農再的工作都是交給單一機構跟組織,沒有辦法真正做到資源的整合,單點突破的方式已不合時宜。

「我必須要親自跳下來,除了在會本部有一個政策辦公室,我們也讓農科院的農業中心挑起大樑。」林聰賢期望,不是只有在地行動,中央必須跟地方政府與NGO都保持夥伴關係,在政策上可以互相搭配,像已經在推動的有機立法,可以在後面成為驅動,互相協力的角色,讓想望桃花源的朋友能回到自己心目中的家鄉去,一起翻轉全臺農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