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有機】食農必修課:讓環境變好、社會變幸福的消費者利他學

文/邱士倢

圖片提供/邱士倢

首圖攝影/黃世澤

有沒有一種消費,是可以幫助他人、共享快樂、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幸福。有沒有一種消費,是同時滿足基本需求,又能照顧生命、關懷未來世界。

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人們用商品購買力來判斷彼此的地位,我們存在於稱為「高度消費社會」的時代,物質的富有與物品的佔有,變成人們追逐滿足感與展示自我價值的符旨。為了在廣泛用「市場」考量的社會下以不斷地勞動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消費」這個動作變得個人化且平庸,「商品化」的作動抹煞了精神與文化,以及各種形式的連結。

當消費從個人意識出發,在農業生產與飲食消費的範疇中,就出現了種種弔詭、違背初心與缺乏德性的現象,下面舉兩個例子說明:

第一、人對食物的淺薄看法,投射出情感關係的斷裂

早期農村社會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溫潤且綿密,人與自然、土地的距離親近,包含物理長度與心理距離。當時的食物就為食物,每個人也奉行土食主義(Locavore)或日本所謂的地產地銷,以自給自足、互助互惠來創造社區為範圍的在地經濟。此時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觀看農作物從農田到餐桌的歷程,跟隨長輩、父母親學習栽種、醃漬、保存和傳統風土料理的技術,並衍生成在地文化和族群智慧。那時候的食物(Food)就為食物,沒有所謂的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s),以及現代多樣化的飲食理論(或飲食法),更別說有市場行銷和商品化。

農業工業化和都市化的發展讓鄉村與都市的距離愈趨遙遠,專業分工讓人們專注於自身領域而無須理解「外面的世界」,生產者與消費者間彷彿有著巨大的鴻溝。工業、科學、技術、經濟理性地切割與消弭了農業的價值和飲食的意義。當我們的生活不用接觸食物生產的環境、不需親踩土地、透過親手栽種、宰殺以獲取食物時,就不會對其產生情感連結,深刻經驗的喪失是「疏離」(Alienation)與偏頗的開始。

「農食分離」的社會現象讓人們對食物的定義轉化成商品,消費者把「食物」當作物質生活的展現,脫離了孕育它的環境與經歷。消費者的購物傾向隨著渴望、慾求不斷地被創造,要求農產品物美價廉、碩大味美,同時也追求時髦的飲食風格去塑造社會地位與個性。生產者與供應者依據消費需求以相應的方式製造、鋪貨與上架。超量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破壞山坡地以求終年生產、大量進口運輸國外農產品消耗石油並製造溫室氣體,衍伸而來的是層出不窮的食安、農業職安問題,生態環境被破壞、糧食自給率下降與氣候變遷加劇等社會環境災難。為了解決由人類慾望與扭曲價值觀所製造出的種種災難,需要恢復人在農與食的生命經驗來彌補「斷裂」,重新建構系統性、跨領域的思維,理解每一次的消費都會為社會環境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並使其對產生的影響具備同理心與關懷。

第二、從有機食物(Organic Food)呈現利他消費觀

另一個偏頗反映在人們對有機食物的消費傾向,根據The Hartman Group, Inc.(美國一家專門調查食品產業消費者傾向的公司)針對德、美兩國進行消費者調查研究(Organic & Natural Report)分析這兩國人民為何而購買有機食物,調查結果顯示出有趣的現象。

Organic & Natural 2016 有機&自然 2016。此份研究報告歸納出有機(Organic)和天然(Natural)產品的價值與相關性,並探究消費者面對有機和天然產品的興趣、購買態度、行為與意義理解。來源:The Hartman Group, Inc. http://www.hartman-group.com。

人為什麼購買有機食物?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可以被轉換成消費者對有機食物、有機生產者(農民)的寄託與期待,也就是人們希望從有機食物獲得什麼,或著說是達到什麼目的。以馬斯洛(Maslow)的需求理論看待德美消費意念的比較,顯示出不同消費者族群座落的心理需求層次有所差異。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美國人認為攝取有機食物可帶來健康、避免有害物質以降低罹病風險,屬於「安全需求」的層次;而德國人認為消費有機食物是能夠達到環境保護、愛護自然的一種社會實踐,屬於「自我實現」層次。我們的每一次消費,都在決定這個世界的樣貌,在「自我實現」層次的消費是在為一個期待的未來投票,以購買舉動表達對社會的看法與立場,是公民素養的展現,也就是所謂的良知消費(Ethical Consumerism)亦稱為道德消費。

回頭看,有機農業是尊重自然和保護生態的農業系統,而有機食物的存在意義就是一種關懷、照護的演釋,而非無毒、不信任感的無限擴張。倘若我們有幸弭平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斷裂、找回人與土地、人與萬物生命之間的情感,人們看待食物的眼光將不滯抑於基礎需求與直覺偏見,而是重視在農食系統中營造一份長久及和諧永續的關係。食物作為連接的人與大自然的橋樑,傾吐著自然與人文交織而成的故事面貌。每消費一份食品或農產品,就是支持背後的價值觀與行為,我們將透過理解系統串起斷裂,將去私有的「利他」與「共善(Common Good)」化作意識和作為,讓環境變更好、人更接近真實的幸福與快樂一些。

本平台提供各方意見刊登交流,文章內容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