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Parirayan 交換日記】把語言種在土裡(下)

做小米酒的時候,最年長、最有資格講解傳統作法的小湯,常常在我們一連串的發問中發火,「不要問,做就對了。」「沒有為什麼,憑感覺。」「之前都說過了還要問,是要問幾遍?」「話那麼多,不知道做酒的時候要安靜,那樣才會好喝嗎?」

新聞
這家山產店不賣山珍海味,只賣友善環境農產品

林務局公然帶頭賣山產!?林務局和來自南投、臺東、屏東等地的部落族人和山村居民,在華山文創園區紅磚區西7-3館開了一家山產店,但是別緊張,這家店不賣肉,只賣小米、紅藜、椴木香菇…等等友善環境農產品,以及在地植物製成的工藝品,推廣山村經濟,明天還有小米吊飾DIY和賽德克族古謠吟唱活動,展售時間至明年1月16日。

飲食
【Parirayan 交換日記】把語言種在土裡(上)

秋天,收穫的季節,各族各部落在不同的日期都舉辦了自己的豐年祭、收穫祭,今年武棟與拔而熱資兩家也應阿美族友人邀請,帶著孩子們前往花蓮,觀看港口部落四年一次的升階儀式。儀式的焦點是整夜歌舞與不斷敬酒的男子 們,隔日清晨他們以飲盡一大碗米酒象徵通過考驗,得以進入下一個年齡階級。

新聞
在部落保種扎根,如何延續深耕成挑戰?

小小一顆種子乘載的不僅是農作物的延續,更是一整個族群文化、語言的傳承。第一屆全國種子交換會今天在臺大登場,會前主辦單位邀請兩名原住民專家分享小米和豆類的復興行動,其中八年前從美國種子庫引進96種小米,帶進11個部落進行復興的臺大農藝學系博士巴清雄說,這幾年回訪發現各部落栽種一年後幾乎都沒有延續,

新聞
全球暖化漸劇,國外研究團隊解序小米基因組,將可能育出耐高溫乾旱新品系

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熱浪發生率越趨頻繁,高溫逆境的強度也加劇,全球禾穀類糧食生產因此受到衝擊。由印度為主、聯合中國與法國的研究團隊,匯集65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攜手合作將珍珠粟(或泛稱小米)的基因組解序。從近千個小米品系中,篩選出能耐42℃高溫與乾旱逆境的品種,解析小米耐熱的生理機制,成果發表於世界頂尖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若能將研究結論應用在禾穀類作物的育種產業,特別是亞洲、非洲等氣候較炎熱地區,有機會成功選育出抗高溫與乾旱的水稻、玉米或小麥品種。

新聞
用電力省15倍勞力!全臺首部太陽能乘坐式播種機問世

靠日光就能跑!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研發出全臺第一台適用臺灣藜、小米的太陽能單人乘坐式播種機,不僅比人工條播快上15倍,而且在啟動期間零排放污染、無噪音,年減超過1萬公斤二氧化碳,堪稱農機界的特斯拉,也適用高麗菜等種子粒徑較小的十字花科作物。未來臺東場將投入研發適用不同作物的機型,造福環境,也提升農民工作效率。

新聞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共耕共享走出莫拉克陰霾,茶山部落走出阿里山新契機

災厄困境,有時反而帶來新生契機。莫拉克風災蹂躪中南部山區,引發茶山住民省思建立自主產業的迫切,開啟復育傳統糧作的希望工程。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班以「上帝的農夫,大地的管家」心情,致力有機、友善環境農法,「憨憨地」打拚,雖然年齡偏高,班員學習不懈,起步雖艱辛,如今產銷步入佳境,為山區農業走出新路。

新聞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共耕共享走出莫拉克陰霾,茶山部落走出阿里山新契機

災厄困境,有時反而帶來新生契機。莫拉克風災蹂躪中南部山區,引發茶山住民省思建立自主產業的迫切,開啟復育傳統糧作的希望工程。

新聞
小米田全罩式防鳥網零損失,成本僅人工趕鳥三分之一

陳昱初坦言,少數小鳥熟悉機器運作後難以趕走,目前評估機器能保護90%小米不受鳥害,若加上防鳥網則可達到100%保護。如有防鳥網及太陽能人型驅鳥器架設需求的農友,可直接洽詢臺東場。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小鳥Follow米,讓山麻雀與孩童一起跟小米長大

1939年臺灣小米單年度種植面積曾高達7、8千公頃,臺東縣就占了四分之一,但現在全臺小米耕種面積不到300公頃,連帶使得依靠小米維生的食物鏈崩壞,讓山麻雀與熊鷹族群削減,甚至影響原民部落小米文化傳承。臺東林區管理處去年8月推動「臺東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展計畫」,輔導族人種回小米,並透過學校教育及耆老訪談,讓天空中的鳥兒和小米一起重回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