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宜蘭
臺灣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這話一點都不假。從平地直上海拔2500公尺的高山,只要短短兩個多小時,溫度居然可以比平地低上15℃左右,使得原本只能在冬天才吃得到的高麗菜,夏天也會出現,一年四季都不從餐桌上缺席。
先生常笑稱我是假宜蘭人,回頭想想還真是一點都沒錯。三歲我離開出生地宜蘭員山的深溝村,搬進羅東市區成了街上的小孩,小學五年級又搬到臺北,最終變成城裡的小孩。沒想到再回到宜蘭故鄉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手抱兩歲女娃的媽媽,故鄉一別竟然就是20年。
農曆新年將至,許多人會以銀柳作為居家裝飾。銀柳諧音「銀兩」,銀白色外觀就像是滿枝錢幣盛開,搭配枝條上的紅色花苞,看起來典雅討喜,也象徵吉祥好運、財源滾滾。臺灣的銀柳以宜蘭縣三星鄉生產最多,占國內總產量90%以上,產季集中在每年12月下旬及1月。因為宜蘭三星臨近雪山山脈,氣候冷涼、潮濕多雨,非常適合銀柳生長,今年生長期更無受颱風影響,品質極佳。
臺灣熱衷討論北漂,臺北年輕女孩鄭雅嬬,卻東漂到南方澳。吃素7年的她為了融入漁港生活,她開始學吃魚、學烹飪,學習南方澳的生活哲學。
直到2017年9月我住進南方澳前,我其實已經吃素將近7年了,當時在南方澳採訪時,遇過一個令我兩難的局面。
素有「瓜鄉」美譽的宜蘭縣壯圍鄉裡,近年來擁有一個觀光新地標──旺山休閒農場。南瓜隧道內超過300個品種的南瓜及各類瓜果,是神農獎得主一生投入在育種上的心血結晶,而能在短短8年內就跳脫一級農業生產,成為跨加工、銷售整合與觀光休閒的示範點,更隱藏著農二代成功傳承的祕密。
十個青農九個會跟你說,千萬別來從農!剩下一個是已坐擁資本及政商人脈的二代或三代農。為鼓勵青年返鄉務農,創業逐夢的大餅畫得輕鬆,深入農村訪談農民才發現,身為「一代農」根本沒本錢單打獨鬥,「二、三代農」也得看長輩的臉色過活,當初自在當頭家的田園大夢幻化成一個個靠親朋好友人情支持勉強撐著,銷售停滯、曝光度低的小農品牌。有機與友善耕作支持系統薄弱,唯有打群架、團體戰的模式,如農機共享、共同品牌才能有效整合生產到銷售。
農田不只是生產糧食,也是你我周遭最小的生態,近年來農村追求有機無毒的耕作方式,但卻不一定友善土地,陳毅翰期許從恢復農田的生態出發,以科學的方法找回生態系的農村。
真可謂是事事難以難料,大學電機系畢業之後,原本打算去竹科工作的吳柏瑞,可沒想過有一天真會回鄉,繼承父業來種植番茄。但是就在退伍後找工作的空檔期間,卻意外地種出興趣來了,不但成為了他後來的職業,而且還變成了他未來的努力方向。
承接父親穩穩的稻米版圖,宜蘭青農游勝文認為自己比一般青農幸運一些,不過他還有許多自己想做的事、許多想要創新的點,這些都是他正努力想要嘗試改變的。
臺灣生產的花腹鯖、白腹鯖是國內重要的漁獲物之一,但許多民眾可能連整尾鯖魚都沒看過,一提到鯖魚,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從8000多公里遠來的挪威鯖魚,就是鯖魚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