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然災害
除了緊急搶通修工程外,為全面掌握地震所造成的影響,並評估後續颱風豪雨期間可能帶來的二次災害,水土保持局當時擬訂了5項中長期對策:一、以衛星影像判識全台新增崩塌地;二、現有治山防災構造物總體檢 ;三、土石流潛勢溪流現況檢視與調查;四、山區危險聚落調查;五、成立專家諮詢及勘災緊急處理技師協力團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台21線旁的隆華國小(舊址坐標:23°34’27.70″北,120°52’35.87″東),可能是近年來一再重建,卻又一再受災,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吧!
相信大家對於「土石流」這個名詞必不陌生,甚至在臺灣,「土石流」幾乎已變成所有坡地災害的代名詞。每次颱風豪雨期間,只要有任何崩塌、地滑或是土砂流出的現象,不論是媒體或民眾,常常都把這些現象通稱為「土石流」。
今年7月29日及30日尼莎及海棠颱風相繼襲臺,造成宜蘭及屏東地區農漁民及農企業受災損失慘重,農委會業於7月30日及31日分別公告宜蘭縣、屏東縣為辦理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地區。
中央氣象局表示尼莎颱風今天可能增強為中颱,上午將發布尼莎海上颱風警報,下午至晚間發布陸上警報。強風豪雨往往會引起農作物嚴重之危害,因此應提早加強相關病害之預防及防治,減輕損失。農友應隨時注意氣象動態與消息,做好防颱工作。
現行稻作受災可依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辦理現金救助,救助額度係依稻作生產成本兩成估算,每公頃救助額度為18,000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說明,稻作保險係提供巨災損失之額外保障,補強現行現金救助若逢巨災導致嚴重減產,卻無法充分保障農友收益情形;特別是極端氣候頻率及強度加劇,嚴重災害風險加大,期待除現行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措施外,提供雙重保障機制。
水稻為國內種植面積最廣、農戶數最多的農作產業,因其生育期長且露天栽培,容易受天候環境影響收成,加上全球氣候變遷致極端天氣頻率、強度趨增,影響加劇,災害、疫病風險難以預期。
當地質、水文與人文交會時,人類該作何種選擇。
當公平正義與安全議題衝突時,執政者要如何決策。
很多問題,未在一開始有長痛不如短痛的覺悟下,「那一日」終究會到來。
因氣候環境劇烈變遷,天然災害頻仍,農委會於104年起積極推動農業保險,除梨、芒果之商業保險陸續開辦外,今(106)年起在臺東地區開辦釋迦收入保險,投保期限自4月1日起至4月30日止。有意願投保之農民,可就近向當地農會保險部門詢問,並索取投保宣導單張,說明投保相關規定及理賠範例等疑問,或至農委會農糧署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