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地方創生
近30年來,西粟倉村的人口數連年遞減,出生率不敵死亡率,且人口不斷移出。儘管如此,村民2004年卻否決了與鄰近行政區合併,以節省行政開支的「平成大合併」提案。為了開源,村公所申請中央政府的「地域再生管理事業」,於2008年推出「百年森林構想」。
近年來臺灣推行循環經濟及地方創生政策,而循環經濟涵蓋許多的面向,其中以零廢棄升級的議題最值得探討;地方創生則重視地方特色及社區網絡發展,但因人口老化及少子化,造成偏鄉越來越難發展,目前臺南將軍區總人口數約1萬9千餘人(2020年9月維基百科),平均每間小學約50~70人,如此現況經常會遇到人力的瓶頸。
9月分的南投秋老虎發威,早上10點,揮之不去的悶熱空氣就纏得人汗如雨下。但此時的臺西客運卻聚集了二十多人,個個手持竹節、玻璃瓶,聚精會神製作竹花器,在他們充滿熱情的眼中,彷彿能看見小鎮曾有過的繁華榮光。
時值臺灣地方創生元年,面對兩國相近的發展困境,金枓哲教授的提問對於臺灣地方創生的推動也同樣具有震聾發聵的正面意義。因此,本文乃針對地方創生的問題與因應模式,討論相對應的社會條件與支持體系。
為什麼會提日本的「東京一極集中」呢?因為近日來國內對高鐵延伸的討論,支持者多以促進區域間平衡發展為核心論述,一方面能夠便捷都市對外交通,另一方面希望促進地方產業發展,帶來觀光人潮。
地方創生是居民想要,還是政府想給?2019年被行政院訂為地方創生元年,除了業者嗅到這是門好生意以外,臺灣人還能獲得什麼。此文舉了兩個不拿政府補助金,卻能成功再造,讓居民創生的好例子,尤其顛覆臺灣政府鼓勵年輕人投入地方創生的政令老梗,看這些銀髮族怎麼創生地方。
為了解決鄉村人口流失及高齡化問題、維護鄉野風土文化傳承,這幾年時有所聞青年回留農村、投入社區推動地方創生的返鄉故事。放棄高薪返鄉務農、回到故鄉築夢,像是新潮口號一般得到迴響與熱絡,政府單位也相繼投入錢和資源推出補助計畫、青創貸款推波助瀾,使這股回農運動擴大發酵,而這群回鄉、回農青年,真有賺到錢、順利實現夢想?帶動地方產業使社區凝聚再造?
城鄉發展失衡是全球普遍面臨的窘境,直接反映在人口結構。都市的快速膨脹,意味著傳統產業沒落、青壯年外流嚴重的鄉村,連同其上的文化地景、產業風貌等等,一併瀕臨消失。都市減壓,同時推動地方再造,成為永續發展的必要之舉。
人口老化是農村發展的重要議題,由農保被保險人平均年齡超過66歲可見一斑,這不僅僅是數據,更是農村的日常。果子纍纍的葡萄藤間、袤綠的蒜頭田,忙碌的生產前線盡是銀髮族,青壯年人口業已大量流失。除了勞動力斷層、技術無法傳接的警訊之外,倘若老年族群都不在了,原本的社區即瀕臨消失。甚至,在那之前,隨著年事愈高,他們亦可能出現生活失能的情況。一旦發生,將不只是單一特例,而是整個社區的塌落,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網絡去撐持。
國家發展委員會喊出明年是「地方創生」元年,要發展鄉村產業、減緩人口流失。不過有許多專家提醒,臺灣十幾年前做社區營造,到後來農村再生計畫,加諸給農村太多壓力,不僅要求農業生產,同時得維持生態環境,還要發展觀光、小旅行,「高齡化的農村和社區根本做不來」。呼籲未來推動地方創生,必須考量每個農村的特性,訂出優先順序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