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藝復興】翻轉地方命運的小鎮創生學

文字/黃雅蘭 攝影/王志元

9月分的南投秋老虎發威,早上10點,揮之不去的悶熱空氣就纏得人汗如雨下。但此時的臺西客運卻聚集了二十多人,個個手持竹節、玻璃瓶,聚精會神製作竹花器,在他們充滿熱情的眼中,彷彿能看見小鎮曾有過的繁華榮光。

竹山是臺灣昔日最大的竹產業聚落,鼎盛時期全鎮共有五百多家竹藝工坊,在地耆老笑說當年走在路上,隨手丟顆石頭都會打到董事長。隨著產業外移、競爭力下滑,年輕人缺乏接棒意願,竹山在地圖上黯然失去了色彩。

不過,現在這座小鎮卻活躍起來,國內外遊客陸續湧進,古老的竹工藝也注入了新創意,自2018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與竹山在地有志青年多次討論與輔導後,由何培鈞接手一樓車站大廳,活化老客運站,開設冰菓室,賣的是結合當地農產品的甜點、冰品,建築和空間設計均以當地特有的竹製工藝為意象,串聯起地方的產業特色,促進臺西客運復駛,試圖從根基翻轉這座竹藝小鎮。

透過竹藝復興活動,竹山小鎮有了新活力。

一生做一件事,何培鈞讓小鎮變顯學

今年度更發起了竹藝復興運動,以生產製造體驗化及核心特色產品化輔導手法,傳承在地竹相關技藝、產品設計開發、擴散當地保證收購、媒合虛實通路販售等,促進地方產業永續發展。期間更催生「小鎮智能」,讓深山小鎮擁抱新科技,在響應式網路平臺上就可以看見消費足跡,甚至將這些創生經驗輸出海外,讓竹山驕傲地站上國際舞臺。

從這些地方青年身上,看得出滿滿的堅持、固執與勇氣。何培鈞說,他最想讓當地年輕人看見的,就是「用一生做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十年後、50歲,扎根竹山就將占了他人生歲月的一半,而他用生命演繹的這段奮鬥歷程,也的確成了遊子們返鄉的一大推力。

深耕竹山15年的何培鈞,為竹山在地有志青年代表人物,滿滿是未來對竹山小鎮的規劃與願景。

例如元泰竹藝社第二代林家宏,九年前放下戰機維修員、T恤設計師的工作,返鄉接下原本打算收攤的家傳事業,之後摸索一年多,開發出全國第一支竹牙刷,還打進日本,成為百年溫泉飯店里山十帖的固定供應商。

除了竹牙刷,元泰的另一項明星產品凹豆杯也成績不俗。凹豆杯顛覆人們對傳統竹杯的想像,以質感設計加上明亮色彩,搭配畫龍點睛的美軍傘繩作為手把,成功打入戶外休閒市場,也是今年觀光局的指定禮贈品。

林家宏希望未來能讓更多人認識元泰的竹牙刷,知道做環保還能有另一種選擇。

觀察可能性,竹籟兩年打響名號

另一位歸鄉遊子、竹籟文創的賴彥池,則是以臺中花博的「竹跡館」打響名號。2018年,花博開幕在即,建築師卻遍尋不到能夠建造竹跡館的工藝師,沒想到當時甫接家業兩年半的菜鳥賴彥池看到設計圖時,就在腦海中自信地浮現出整個組裝藍圖。

賴彥池回憶說:「我常常都在觀察可能性。」果然,細膩的觀察力讓他脫穎而出,僅花費五個月,就利用三萬片竹篾、三百多根孟宗竹打造出竹跡館,更連奪日本JCD KUKAN空間大獎、德國紅點產品設計大獎Winner Award兩項大獎。

璞園主人戴正祐認為臺灣竹材品質全球第一,呼應「以竹代木, 地球退燒」的環保理念。

返鄉第二代打出漂亮的一仗,在竹山致力於竹藝品研發的老字號璞園藝術坊,也用自己的方式守護竹山。曾移居美國,卻又因故鄉召喚而回臺的璞園主人戴正祐說,與粗製濫造的海外廉價貨相比,竹山有全球最好的竹料、最頂尖的設計人才,因此選擇以精緻化路線在市場立足。他不墨守成規,近年試著與廠商合作開發竹耳機,多方試探竹工藝的各種可能。

假日午後,山裡的小鎮看起來似乎有點寂寥,或許這樣的竹山在許多人眼裡只是偏鄉,但只要一個轉念,就可看到機會所在。正如何培鈞常跟年輕人說的:「你不是為了幫助竹山而來,你是為了探索一個機會而去。」未來,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的協助下,元泰、竹籟、璞園這股竹山的新舊力量,將以各自的方式抓緊機會,探索各種可能,用自己的力量帶領小鎮走出不被限制的希望之路。

在竹藝師傅指導下,民眾專注地製作「竹報平安」竹花器。

這些竹藝英雄,也值得你認識

這幾年,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支持下,竹山的竹藝復興運動吸引越來越多竹藝愛好者投入傳統技藝的保護行列,共同聚集到竹山臺西客運的周圍,形成竹產業群聚,除了熱血的返鄉二代外,還有許多人都默默地守護著這座小鎮,而他們,也值得你投注眼光。

黃建達(左)與蘇保宏(右)老師說, 築山城推廣竹藝有成,去年甚至有中港澳學生到此體驗竹藝製作。

築山城
築山城是甫創立兩年的文創品牌,儘管品牌初登場,但背後集結的卻都是資歷十年以上的資深工藝師傅,例如這次參與臺西客運竹藝教學的蘇保宏老師,創作竹雕已有24年資歷,另一位黃建達老師則擅長製作竹扇,竹扇上並繪有獨家的山水油墨或書法題字,精緻的作品毫不保留地展現大師功力。
築山城是品牌,也是平臺,透過這個平臺,竹藝師傅們能結合彼此專長,提供教學、推廣、體驗活動,透過群聚的力量,讓竹藝推廣能走得更遠、更廣。

竹生活文化協會
2012年創立的竹生活文化協會,致力於推廣生活化的竹藝。與其他竹藝推廣團體不同的是,竹生活成員背景多元,有醫生、教授、攝影師……,不同領域的創意,成就了協會對推廣竹藝更多元的發想。推廣竹工藝外,協會也以在地導覽方式,帶領民眾認識竹山的豐富竹種。來到知名的大鞍竹海,徜徉在一整片綠意盎然的竹海隧道裡,會讓人有置身電影《臥虎藏龍》場景之感。

東埔蚋溪環境生態保護協會
東埔蚋溪是濁水溪支流,流域分布竹山鎮東北。東埔蚋溪生態豐富,一群熱愛家鄉且對生態保育富有理念的志工於2016年成立協會,傳承當地風土人文。協會結合生態與文化,除了認養木屐寮滯洪生態園區復育蝴蝶外,也提供生態導覽與竹藝體驗課程,與當地竹農一起砍竹、挖筍、製作醬筍、手作竹編等,都是備受好評的課程。

東埔蚋溪環境生態保護協會結合風土與生態的課程,把愛鄉情懷傳承給下一代。(圖片提供/南投縣東埔蚋溪環境生態保護協會)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