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變多了?可能是「褐根病」惹的禍 樹木醫詹鳳春:得靠樹的自身免疫力克服

樹木癌症,褐根病。

內容提供/柿子文化 文/詹鳳春

樹木癌症並不是近年才出現的樹木疾病,這種病菌過去也常常出現在果樹身上,只是沒有特別受到關注;果樹如同職業產婦,壽命向來有一定的限度,人們也往往容易因此忽略果樹的健康狀況。這幾年因全球暖化,喜好高溫潮溼的病菌漸漸從熱帶地區蔓延開來,樹木癌症的案例也因此劇增。

無藥可治的褐根病

樹木癌症多半發生在都市內的樹木身上,鮮少出現在樹林或森林之中,原因非常簡單,當病菌進入森林中,森林內的生態網會像蜘蛛網一樣將病原菌一網打盡,逐出森林。

反觀都市內的行道樹或公園綠地,就沒有這般健全的生態網能保護樹群,這也是森林樹木與都市樹木在生長環境上最大的差異。

究竟樹木醫的治療對象該是森林樹木,還是都市樹木?以生長環境來看,都市的樹木可能更需要樹木醫的照護,不過這並不代表森林的樹就不會生病,以過去的統計數據來看,森林樹木的主要威脅來自大面積的蟲害,而都市樹木則是以腐朽、傾倒居多。

森林的樹木受到的威脅,往往與大環境的氣候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例如因全球暖化、少雨高溫導致松材線蟲的大量增加,以致松樹發生枯損,然後往森林內擴大蔓延開來,一發不可收拾。

都市的樹木受人為的種植管理,受限的植栽環境及人為的破壞都會導致樹幹損傷,進而促進腐朽的發生,更常不堪風害而傾倒。

森林的樹木面臨的是大自然環境的變動, 而都市樹木則是面臨微氣候及人為因素所帶來的壓力。

樹木癌症又稱為褐根病,不論是臺灣、東南亞、香港,甚至是日本沖繩都深受其害。學術研究者不排除其為一種自然淘汰,也就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天擇現象。顧名思義,褐根病是根系病害的一種,得到褐根病的樹木會從根部開始腐爛,再藉由根系的伸展將病源傳播出去;只要是根系能到達的地方,病菌就會追隨到哪,持續感染其他的樹木。

除了臺灣,沖繩近幾年來也飽受樹木癌症所苦,並曾舉辦多次學術會議,急於解決問題。儘管開發了許多藥劑或者配合熏蒸,但也不乏民眾基於農藥的劇毒性而出言反對;有不少人會選擇用物理方式進行防治,如以鐵板埋入土壤內做為隔離,或者直接將病株伐除燒毀。

除了出現民眾對藥物防治的反對,防治單位的專家學者也一致認為,使用劇毒性的熏蒸法,也會對周遭生物和土壤內的微生物產生危害,造成整個生態系統的傷害。基於以上論點,必須採用如此極端的作法嗎?

站在樹木醫及樹木保護的立場,不可否認樹木植栽基盤的土壤生態極為重要,一旦熏蒸導致土壤化為死土,應該沒有任何人可以認同。

至於樹木癌症究竟有沒有藥可治呢?其實,初期尚可控制,重症後已回天乏術,就算勉強治療也是半死不活,甚至違背了樹木醫的良心-明知無法痊癒卻強行治療。

褐根病是一種慢性枯死的方式,樹木進入慢性衰退的過程中,根系不斷感染病菌,最終擴散至其他健全樹木。每當聽聞諮詢民眾訴說樹木整棵枯死、出現惡臭時,八九不離十為罹患了樹木癌症。

滴管灌藥為褐根病常見的治療手法之一,然而效果極為有限。

具傳染力的樹木疾病

曾經有一位學生向我求助:「我家院子內有棵榕樹,是曾祖父當年親手種植的,阿公自小就在這棵榕樹下玩。無論四季如何變化、人事如何變遷,阿公都會在榕樹下與鄰居泡茶聊天。幾年前,我們發現老榕樹的葉量變少了,不久後甚至開始大量落葉。起初我們都不疑有他,認為冬天落葉是很正常的現象,沒想到隔年春天來了,連葉子都不長了。我爸爸急了,不斷打聽親友意見,也到鄉鎮的農改場等地詢問;嘗試過各種藥劑,依舊沒有好轉。在求助無門之下,得知老師擅長診治樹木,所以想請問老師,不知道這棵榕樹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學生急忙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資料。攤開一張張泛黃的照片,只見老榕樹從一棵茂盛健壯的樹木,到近年逐漸萎縮,甚至接近枯死的狀態。為了證明家人的努力,他把各處打聽來的處置方法、用藥種類,像是農藥販賣商一樣,陳列出一整排的瓶瓶罐罐,用照片記錄著。

「請問老師有時間嗎?是不是可以到我家看看這棵老榕樹?」

我翻著照片反覆確認,最後無奈的說:「這棵老榕樹已經無法救治了。這段期間,所有的藥劑並無法阻擋病菌的蔓延,甚至不能減輕樹木的痛苦。從照片看起來,根系的病菌已經自根系組織爬到地面上,很顯然根系已經潰爛了。相信你在現場拍攝照片時,應該不時可以聞到一股惡臭,味道有如爛掉的香菇一樣。樹木的根系就像人類的嘴巴,當根系潰爛,養分、水分便無法吸收,樹體自然就會慢慢衰弱至枯死。」

「確實有聞到很臭的味道,所以真的沒救了嗎?明明去年還好好的,怎麼會……」學生焦急的語氣中流露出對這棵老榕樹的深厚情感。

「雖然很殘酷,但還是建議你一回到家,立即將老榕樹伐除燒毀。若不及時處理,這些病菌會順著病根蔓延至其他樹木,一旦擴大下去,恐怕整個院子的樹木都會出現感染危機。伐除後這幾年,種些小花、小草還可以,喬木類的樹種就請暫時避免吧!」

學生頓時宛如遭逢晴天霹靂,不發一語,更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

看著學生一臉無助與落寞,我也只能盡可能向他解釋老榕樹的現況:「失去了老榕樹,伐除後重新再培育第二代也算是另一種方法。其實,當遇到樹木癌症時,一般人往往都會忽略根系傳染的嚴重性,拖過半年以上未插手處理,相信院子內也應該有許多樹木難逃一劫。」

聽完我這番話,學生立刻趕回家中確認,才發現其他樹木果然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即使再心急,也止不住傳染的蔓延,最終只能狠下心伐除。

這幾年,臺灣的褐根病的蔓延並未受到控制,再加上一般人對於傳染的輕忽,而未能在第一時間進行適當的處置。其實,褐根病找上的樹木多為高齡且老化衰弱的樹木,若樹木本身夠強健,具備一定的抵抗力,自然可以對付得了病菌。樹木癌症如同人的癌症般,得靠自身的免疫力去克服,光憑藥物的控制是極難收到成效的。

樹木有其決定生死的方法,我們能做的只有順應自然,盡可能抑制病菌蔓延,確保其他樹木的生存空間。

【延伸閱讀】

醫治樹木、也被樹治癒了!臺灣第一位女樹醫─詹鳳春

都市內的一點綠意 行道樹的美麗與哀愁

本文摘自柿子文化《醫樹的人:臺灣第一位女樹醫教你如何看樹、懂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