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漁業加值轉型 「船中接待」成為創生應援生力軍

「船中接待」應援,開啟海岸創生大紀元。(圖片提供/ 多羅滿賞鯨)

內容提供/《漁業推廣》文、圖片提供/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政策及文化研究中心 張桂肇、魚樂天地直售製造舖 何立德、顏秀陵

「青年」是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原動力,無庸置疑。近幾年,青年返(留)鄉投入鄉村事業發展,從初淺認識家鄉到投入深耕地方產業,以規劃其經營事業及價值為本位留鄉,扮演的角色也逐漸跳脫傳統社會眼光的羈絆,願意以融入地方、真正成為在地經營的一份子而力求發揮。

臺灣娛樂漁業的前世今生

臺灣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大陸相望,南北長約377公里,東西寬約142公里,海岸線全長約1,200公里(含澎湖群島總長約1,520公里),大小漁港達237處,800多個漁村分布在海岸地區各處,可看出早期臺灣的漁業活動頻繁。如今,漁業資源的衰退及產業轉型,致使青壯年離鄉而人口流失,種種原因導致傳統漁業式微而沒落。

政府相關單位積極輔導傳統捕撈業態轉型娛樂漁業,嘗試以魅力漁港帶動遊艇專用港、新建活化觀光魚市場、漁港之海釣公園,以及漁港周邊友善環境設施建置等,期可促使海岸及漁村朝廊帶式逐步推動產業休閒化,朝向地域活化的新興條件推進。於此讓產業活絡及多樣性,才有機會吸引青年回(留)鄉而著根在地。

除了硬體設施的改善,利用知識經濟條件帶動漁業轉型,包含生態保育的海洋與漁業科學導入地方發展、水產品牌銜接產地直銷的電子商務運用、食農教育的海港漁業知識傳遞,以及農村再生的社區營造工作與價值,都是吸引二代漁民子弟回鄉傳承的最好理由。

近年來「創生」儼然成為了臺灣最熱門關鍵議題,事實上休閒漁業正是邁向創生的可行路徑之一,目前不乏看見許多二代繼業陸續嶄露頭角,透過娛樂漁業轉型到休閒漁業,包含花蓮定置漁場食魚知識教育的洄遊吧,亦或來自各漁港的「船中接待」娛樂漁業漁船二代事業群,皆是日後發展可以推動臺灣「海岸創生」創造案例,一起打下堅固基礎的海青應援團。

多羅滿賞鯨海上簽書會創造更感動的體驗。(圖片提供/多羅滿賞鯨)

休閒漁業邁向國際化市場

多數由傳統漁家二代經營的休閒漁業來看,都具備鮮明的個人特質及想法,也擅長運用網路社群或創新行銷媒體管道, 跳脫傳統漁業勞動市場,用更具效率的方式經營地方品牌,尤其是從生態賞鯨、體驗海釣、海底船潛等活動。然而,休閒漁業在窄小的臺灣觀光市場經營似乎不易,尤其受到東北季風氣候限制條件更顯困難。

透過休閒漁業與國際接軌,讓國際看見臺灣海洋魅力的生態漁業,從國外紅回臺灣,在馬新港澳等地,都對臺灣海岸旅遊趨之若鶩,實現「越在地、越國際」的精髓。島嶼生態就是臺灣休閒漁業最大天然優勢,無須過多花俏設施,讓海岸地區保留原貌,越能引起國際旅客的注意,如同澎湖島嶼地質、島嶼候鳥、海洋鯨豚及海底魚類多樣生態,都是國際瑰寶級的在地觀光元素,可被永續利用。

以生態保育為業,多羅滿賞鯨行前教育。

地方品牌的企業經營 加值娛樂漁業創營運模式

臺灣四面環海,每個地區皆有其代表性的娛樂漁業。而說到湛藍太平洋的東海岸,第一印象應該就屬賞鯨豚生態旅遊。運用順應黑潮生態的鯨豚現蹤,讓東海岸的賞鯨豚業歷久不衰。然而,多羅滿賞鯨豚以生態永續發展的理念,轉向以打造地方品牌的方式,跳離賞鯨業的窠臼。多元化的行程一直是多羅滿賞鯨豚的特色,包含與定置漁場合作、與農場合作、公益旅行等,解說團隊甚至打造要價超過1萬元以上的海上專業攝影航次,吸引海洋與鯨豚攝影愛好者。

賞鯨的旺季在夏季,這就是激發多羅滿賞鯨發展多元行程的因素之一。團隊自知不能僅依靠賞鯨豚生態旅遊度日,而是要開發更多樣化的商品符合不同消費者的屬性,因此針對海洋教育發展出岸際漁村導覽、服務公益的CSR、針對小朋友的體驗課程、海陸雙棲生態行程等,甚至依照消費者需求客製化行程,不侷限於賞鯨豚生態,讓海洋及娛樂漁業展現無限寬廣的可能。除了多元化商品外,多羅滿賞鯨也善用新世代行銷工具,藉由臉書、IG、YOUTUBE等網路社群媒體行銷,打開在世界的品牌知名度。

多羅滿賞鯨積極參與鯨豚擱淺採樣、生態調查等學術研究,並與社區、公益團體、學校合作,真正落實海洋生態教育。「海有多深,多羅滿對生態與教育的願景就有多遠」的信念,讓多羅滿賞鯨的品牌形象有目共睹,消費者到花蓮賞鯨不再是靠著價格來決定,而是更加願意信賴有品牌的賞鯨業者。多羅滿賞鯨開創娛樂漁業的加值新模式,創造出對環境、業者及消費者三贏的局面。

娛樂漁業漁船多元經營,體驗海上生活。

「船中接待」產業 以海洋臺灣為終極目標

漁業二代經歷這些年來的堅持苦拚,尤其武漢肺炎的衝擊下,讓大家曾經一度迷思,找不到自己的經營條件與價值,到底本質是漁業、是觀光、是產業、還是漁船?透過省思後的娛樂漁業,應該跳脫傳統思維窠臼,呈現出新世代海洋創新產業新樣貌, 其實正式身份就是「產業」,朝向代表在地特色的品牌產業。

以「海洋臺灣」為目標,未來海岸創生已成為趨勢。為此漁二代應當互相支援協力合作,透過彼此事業經營的競合關係、相互激勵,共同在這條路上堅持。目前建立海青應援的網絡, 就是希冀讓海岸創生團隊彼此間產生互動,藉由海洋議題彰顯鏈結緊密關係,集結來自地方有知識見解的新生代青年軍,這將成為推動海洋臺灣產業的重要政策推力。

臺灣休閒漁業獲星馬港澳旅客青睞。

爭取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評估與聯合行銷臺灣實施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已行之有年,該認證強調「以農為本的服務品質與文化品味」的旅遊方式,期望消費者在旅遊的過程中,感受到濃厚的農業氛圍,體驗到實際的農業生產方式,進而從中獲得充滿農業特色的特殊旅遊經驗, 所涵蓋範圍包括農、林、漁、牧。綜觀目前已獲認證的漁業場域,僅限於養殖漁業的休閒化場域為主。發展至今,休閒漁業已不再是傳統漁撈,更多的型態是偏向職人專業知識傳授,以及以食農教育體驗漁業生產作業的活動,其實與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宗旨相符。因此,休閒漁業的娛樂漁業、食魚教育及漁業漁法的創新經營產業,應當受到相關制度的認證與推廣,鼓勵業者優化服務品質與場域認證。

休閒漁業是讓國人親近海洋、向海致敬的最佳途徑,期許休閒漁業真正能夠成為海洋臺灣的基盤而穩固。臺灣與海洋的關係甚密,讓海岸地區活化而產業蓬勃發展,讓海青、漁家二代的努力,更能彰顯而無限發揮。

本文轉載自408期《漁業推廣》月刊,原文標題〈娛樂漁業加值轉型 以「船中接待」成為創生應援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