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內的一點綠意 行道樹的美麗與哀愁

原產於澳洲的白千層,臺灣引進後被廣泛植栽作為行道樹。(圖片/攝影王志元)

內容提供/柿子文化 文/詹鳳春

道路的綠化最初以行道樹為主要構成要素。根據文獻記載,世界上最古老的行道樹植於公元前十世紀的喜馬拉雅山山麓,介於印度和阿富汗之間的交通要道上,行道樹呈現三列式植栽,稱為Grand Trunk。

行道樹的歷史

中國人開始重視植樹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當時的行道樹被稱為列樹或行樹,栽植於道路或是堤岸邊、河邊,以及城垣等。古代對街道綠化相當重視,隨著各時期都城的建設同時,已有行道樹植栽等思想。當時,廣植行道樹不但可做為軍事防衛的監控,更是國富力強的表現,因此竭力倡導植栽行道樹。

自周朝開始,行道樹多以桃李為主,河岸邊則多種植柳樹,之後,秦朝也規劃馳道種植松柏。據說秦始皇於某次東巡途中突遇大風雨,一時間找不到遮蔽處,幸虧遇上了一棵松樹,得以在松樹底下避雨;之後便將這棵樹封為「五大夫松」,並下令於馳道兩側種植松樹,供行人遮蔽之用。

漢朝為中國庭園發展之始,街道兩旁廣植槐樹、柳樹、松樹、柏樹及楊樹, 奠定唐朝的綠化基礎。唐朝始發展出著名的庭園都市-長安、洛陽,廣植櫻花和石榴,長達九里。隨著長安、洛陽的發展,行道樹也逐漸脫離過去以軍事防衛為主的角色。

自清朝時期開始受到歐美文化衝擊,沿海大城市開始引進外國樹種-如法國梧桐樹等做為行道樹。

臺灣的行道樹至少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說種植芒果於臺南官田地區始於1679年。之後受到日本統治,行道樹的樹種選擇也擴大至楓香、大王椰子、茄冬、鳳凰木等外來樹種。

入侵民宅的樹

行道樹自古以來具有道路指標,到了近代卻演變為道路的附屬品,提供了遮蔭、視覺誘導、綠意空間等各式各樣的機能。與人工素材的金屬、水泥設施相比,行道樹做為「生物」,其管理也相對困難,特別是在受限的植栽基盤內,根系生長嚴重受阻,過度修剪也帶給樹木很大的生理壓力;再者,汽車廢氣、行人踩踏,交通事故及人為傷害等,在在對行道樹的生存造成了危害。換句話說,道路絕非適合樹木生長的環境,也因為如此,若要以樹木的生理、根系等特徵來考量,適合做為行道樹的樹種其實少之又少。處於惡劣環境之下的行道樹,衰弱、老化、病害也帶來了傾倒的危險。

身為活生生的生命體,行道樹不同於路燈般的鐵器,可以壞了就更換,正因如此,出現與民眾競爭生存空間的樹木時,便會令人感到格外棘手。

我曾經受南部縣市政府之邀,前往勘查一棵令人困擾的行道樹;由於承辦人員無法說服民眾,因此請我至現場進行協助。

臺灣南部的行道樹以熱帶樹種為主,除了廣為人知的鳳凰木之外,五月時期盛放的「黃金雨」-阿勃勒花開,也在近幾年蔚為風潮。阿勃勒一般做為庭園景觀樹或行道樹之用,廣泛種植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初夏時期,滿樹金黃色的花格外引人注目,吸引各縣市競相種植阿勃勒。

我們一行人走在這條道路上,沿路可見剛竣工不久的整排透天厝。每一戶人家的大門前,距離道路不到三公尺處種植了一整排的行道樹,這是一種原產於熱帶亞洲、名為蒲桃的樹。蒲桃樹一般可長至約十公尺高,根系強健,為竄根能力較強的樹種。

遠遠的,我便看見一位老伯站在門口外的一棵蒲桃樹下等待我們。

一走上前,居民便按捺不住脾氣向承辦人員抱怨:「怎麼搞的,政府種這什麼樹?有仔細篩選過嗎?這樣的樹種在我家門前,讓我們困擾不已!」

我看了看,發現樹下除了滿地的鳥糞外,這棵蒲桃樹的樹幹也比其他蒲桃樹都來得大。

「造成困擾的不是只有鳥糞而已!你們看看,這棵樹的根居然竄到我家一樓的馬桶,搞得我們連上個廁所都得往樓上走,生活極為不便。不是我要騙你們, 請你們隨著我到我家一樓廁所來看吧!你們可知道,這是花了很多錢新蓋的透天厝,就這樣被一棵樹把馬桶搞壞了!你們要怎麼賠我呀?」

承辦人員趕忙緩和氣氛,他向民眾解釋,已請專家進行勘查,也會在之後提出後續的處理對策。

老伯依舊忿忿不平,拉著我到樹底下竊竊私語:「請教樹木醫,我每天上、下班都會看到這棵樹,我在想,如果它自然枯死,政府單位是不是也沒辦法,只能砍了拉出去?我研究了許多方法,您幫我看看哪個有用……」

我心想,這個居民到底想搞什麼把戲?於是靜靜聽他說下去。

「我研究了三個方法,第一,拿鹽水灌它。第二,澆硫酸,但不知道味道會不會太強烈?第三,扒了樹的皮。請問樹木醫,哪種方法效果最好?」

「你成天對這棵樹又捶又踢又打,然後在樹下叫罵,它感受到你對它的厭惡,所以便將這樣的惡意回饋於你,不斷找你麻煩。根系就這樣活生生的竄進你家的化糞池了。」我試著對他動之以情,「你有沒有想過要與這棵樹和平共處呢?如果能夠在這樹下多說幾句讚美的話,試著與它好好相處,相信樹木應該不會再找你麻煩了。你提出的三個方法都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目前只能建議承辦單位採用斷根阻絕的方式,避免根系再度入侵屋內。」

我們尋著根系找到竄根的方向,決定了騎樓與排水溝之間的阻絕方式,之後再開挖騎樓與行道樹之間的路面,將亂竄的根系清除乾淨,並重新做根系隔離, 總算解決了這棵「入侵民宅」的蒲桃樹。

行道樹生長速度快,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也比郊外樹木高出許多。(圖片/攝影王志元)

行道樹的生存危機

相較於森林內的樹木,行道樹受到的日照多、周圍空間大、二氧化碳多、氮素多以及都市熱島現象等,致使行道樹的生長速度比森林內的樹快了二至三倍。樹木愈大,能吸收的二氧化碳也愈多,行道樹能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也往往比郊外樹木高出許多。

然而,這些理由也成了都市行道樹生長過程中最大的風險。樹木為了生存會不斷的伸展枝葉,若因此遭到反覆的不當修剪,不僅會導致竄根,甚至還有可能將人行步道的地磚整塊翻起。

為了維持樹型的大小一致,地方政府往往需耗費大量預算定期修剪。若為了節省預算而降低修剪次數,再以強剪或截頭的方式修剪,這些被截了頭的樹木便會宛如被砍了頭般逐漸衰弱,能提供的遮蔭也變少。近年來,行道樹的選擇逐漸轉換為粗放型的小喬木,所能提供的遮蔭又更為有限。

根據統計,行道樹的死亡率比一般樹木高出兩倍。都市可說是年輕行道樹的死亡穴,許多壯年的樹都因適應不了有限的生長空間而枯死。

行道樹的生長、竄根、氣味等皆是生物求生存的方式,卻也往往因此招致不當的人為處置,限制其後續生長。行道樹為了配合人類的生活,硬生生被種植在惡劣的生長環境,遭受不當的修剪,再加上生長空間有限、常面臨交通事故的波及及停車時的擦傷,可以說是非常悲壯的生物。

【延伸閱讀】

醫治樹木、也被樹治癒了!臺灣第一位女樹醫─詹鳳春

落葉變多了?可能是「褐根病」惹的禍 樹木醫詹鳳春:得靠樹的自身免疫力克服

本文摘自柿子文化《醫樹的人:臺灣第一位女樹醫教你如何看樹、懂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