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又土又老又傻,老派心態之必要 – 小農餐桌

很多人所認識的小農餐桌,是一家餐廳,但真正的空間是一棟與芒果園相依的木屋,廚房、餐桌、工寮、農田 佔去大半,剩下休閒、休息用的室內房,常常是一家四口與來幫工的親朋好友睡成一團。

封面故事
開一間烘焙坊,就像麥田中央的磨坊 – 麥瑞欣烘焙

問許垚綸第一次吃到酸種麵包的感覺,他直率地回答:「超難吃的啊!覺得天哪,怎麼會有人做這樣的麵包? 而且又沒有內餡,完全不知道要吃什麼。整個很痛苦。」

封面故事
為真正的食物,奉上全然的愛 – 上山採集工作室 南橫雜貨鋪

奉,古字形宛如用雙手恭敬捧著,後引申為貫徹執行之意,貫徹一心挑戰人性已不簡單,更別說「奉」行某種 難以執行的道理,但要做人生中最艱難的事,顯然需要極大的決心,向某種信念奉上精力、時間、規律生活, 才能有所獻。

封面故事
為了好吃麵包,漫長等待都值得 – 海倫鮮吐司

香港出生、輔大畢業的施穎瑩,原本分別在香港、臺灣擔任記者工作,專跑社會、財經人物採訪,但她真正熱 愛的,還是在美食領域的書寫上。

封面故事
以友善土地為源的米產鏈

宜蘭內城村的山腳下,連綿的稻田正打完綠肥,土壤靜置著、緩衝著,蓄積來年的養分。阿肥揹起割草機沿著田埂細心除草,這是她搬來員山種稻的第六年,而從今年開始,她與做甜點的朋友合作,將自己種植的友善稻米製成米穀粉,交給友人嘗試米製烘焙。

封面故事
在桃花源部落裡栽培未來

桃花源屬於不斷追尋與耕耘的人。臺東縣延平鄉武陵村的布谷拉夫部落,布農族人世代居住於此,此刻年長族 人在自己的田地上,研究一度消逝的小米、紅藜、龍爪稷等古早作物,戮力復耕;新一代青年則發展在地食材 烘焙與農事體驗。兩代農家在認證程序、產值和創新的種種挑戰下,嘗試耕耘出布谷拉夫的未來。

封面故事
台味麵包之所以台 – 歷史篇

如果把麵包當成一種持續演化的物種,那麼它的父本和母本便應是日治時代和美援時代,每個時代中的臺灣人民就是育 種員,共同在這塊土地上,滋養形塑成大家慣於認定的台味。

封面故事
【尋找深耕好食材】從臺灣小麥長出的無限可能

「小麥的種植不是從零到一那麼簡單⋯⋯」年輕的農夫馬聿安娓娓道出,從 2009年開始和哥哥馬聿平在臺中種植與推廣臺灣小麥的點滴。

飲食
帶孩子上一堂舌尖上的鄉土課

「碰!」的一聲,教室裡突然闖入一個佩著塑膠武士刀、身穿白衣的「武士」,用時代劇的腔調說:「 3年 1班的小兒們,在下為將軍大人覓得一條好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