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花源部落裡栽培未來

在桃花源部落裡栽培未來

桃花源屬於不斷追尋與耕耘的人。臺東縣延平鄉武陵村的布谷拉夫部落,布農族人世代居住於此,此刻年長族 人在自己的田地上,研究一度消逝的小米、紅藜、龍爪稷等古早作物,戮力復耕;新一代青年則發展在地食材 烘焙與農事體驗。兩代農家在認證程序、產值和創新的種種挑戰下,嘗試耕耘出布谷拉夫的未來。

沿著延平鄉的鹿野高地入山,溯入縱谷之間一片翠綠的田野。這裡漢名 武陵村,是布農族的「布谷拉夫(Buklavu)」部落,讀音近似族語「taki- bukzav」,意思是「一片寬廣平坦的原野」。這裡是歌手王宏恩的故鄉,也是歷代布農族人耕種生活之地;兩代族人在田地邊的大樹下,向我們訴說幾年來轉型復耕的歷程。

被找回來的小米和紅藜 

邱貴春、余新民等部落長者,在布谷拉夫從慣行農法嘗試轉為友善耕作,已有三年以上的經驗。他們是啟動改變的起頭人,帶領其他農友陸續跟進,同時也藉由農事開始一趟追尋部落傳統與古早作物的旅程。

過去,布農族人在部落裡種植小米,也會順便栽種紅藜來釀酒;此外如龍爪稷可以磨成粉帶上山治療腹瀉,或樹豆、油芒、木鱉果都是在部落能見到的農作物或食材。這幾種作物在部落現代化、青壯人力外流的過程中,不是縮減耕種面積,就是逐漸消失。邱貴春四處請教耆老、搜尋各方資料,發掘出這些布農族古早作物,嘗試再次種植,其他農友也各自以一甲田地,投入復耕行列。

對於復耕的意義,農友們抱著一個宏觀的信念:在環境污染、糧食危機的時刻,耕種小米和紅藜等作物,其實能替國家儲存緊急時的食糧,免於倚賴進口甚至遭他國壟斷糧食市場。他們坦言,過去部落耕作作物的古法,幾乎無法 再重現;例如南方的排灣族部落堅持以古法耕作,結果到了採收季節,應在屋子周遭曬掛小米時,因人手不足只採收了三分之一。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