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友善土地為源的米產鏈

文/李盈瑩 攝影/簡熒芸

宜蘭內城村的山腳下,連綿的稻田正打完綠肥,土壤靜置著、緩衝著,蓄積來年的養分。阿肥揹起割草機沿著田埂細心除草,這是她搬來員山種稻的第六年,而從今年開始,她與做甜點的朋友合作,將自己種植的友善稻米製成米穀粉,交給友人嘗試米製烘焙。

動物們安心落腳田間 

長年待在鄉村的老農,勞動力日漸衰退,也因為習於仰賴化肥與除草劑、 除螺劑,多半採以慣行農法。六年前阿肥來到員山投入友善耕作,初期不僅租屋、租地會遇到門檻,租到的田地也往往較為零碎,分散且小塊的田區較難操作,通常不會是代耕業者的優先選項,因而增加了農夫在聯繫上的困難。但近幾年小農人數逐漸增加,大夥因理念而群聚,採取共同購買大型農機、成立合作社等方式,慢慢從插秧機、收割機、打田機一樣樣補足,甚至還有專門服務友善耕作的碾米廠。

然而,友善耕作在農村遇到的衝擊還不只這些,一塊塊稻田中間分隔的田埂,雜草每隔一、兩個月就得清除乾淨,倘若手腳慢了,老地主有時還會「好心」順便幫你噴灑除草劑。另外,因為摒棄了對水田生態帶來負面影響的除螺 劑,友善耕作的農夫得親自撈螺,或像阿肥同時採取「誘捕」方式,在水田四周挖溝,將清除的咸豐草往溝裡放,隔天清早就能一次清除叢聚在雜草四周的福壽螺。

雖然夾處在農村老地主、代耕業者、瘋長的雜草、源源不絕的福壽螺之間 努力求生存,這群新手農夫也因善待土地,總能偶遇自然生態所帶來的豐富反 饋。阿肥就曾在水田驚見水草間成帶狀的蟾蜍卵串,還有住在田間水窪裡的大 肚魚及泥鰍,以及在稻禾間發現褐頭鷦鶯用稻草築成布袋狀的蛋巢。而她印象 最深刻的一次,是以為自己踩到田裡的石頭,正要拾起往遠處拋的同時,發現 石頭的肚子像皮革一樣軟軟的,猛一看原來手上拿的是隻鱉!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