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間、基層單位從下而上的進行食農教育,能達到最佳效果,更能開拓農業的未來。(攝影╱簡熒芸)
農觀點
落實食農教育 臺灣永續基礎工程:因應不同需求 將建置結合AI食農教育平臺╱陳吉仲

我國《食農教育法》於2022年公布實施,推動食農教育有了制度性的支持,一路發展至今,面對含蓋範圍極廣的食農教育下一步要怎麼走,可從《食農教育法》中的20條條文、六大方針來剖析,進而找出關鍵重大議題,並且落實跨部會緊密合作。

香格里拉創辦人張清來是國內「休閒農場」先驅,曾為拓展農場複合經營的空間積極奔走。
豐年雜誌
香格里拉:休閒農場要「讓人願意一來再來」:告別觀光思維 休閒放鬆、深度體驗是經營之道

位於宜蘭縣冬山鄉的「香格里拉休閒農場」,是臺灣第一家將農業與觀光休閒結合的休閒農場。創辦人張清來在社區營造概念未及萌芽的1980年代,到距離農村再生推行仍遠的90年代,即以複合式經營的休閒農場嘗試為農業走出新路。

長盈海味屋能代表魚塭到餐桌、漁業到飲食的產銷過程,背後是三、四代人累積與努力,凸顯農食間的緊密連結。左起謝佳歆、黃碧田、黃澐卿、黃國良。(攝影/吳尚鴻)
豐年雜誌
田媽媽─長盈海味屋 用一條虱目魚說故事:從產地到餐桌 認識環境、文化與食物的連結

「田媽媽-長盈海味屋」第四代經營者謝佳歆以食農教育遊程,串連虱目魚的生產與食用,將友善環境永續經營的思維,巧妙融入小旅行的觀察與體驗之中,讓遊客認識養殖管理對食材生產的重要性,地理環境對於飲食文化的形塑樣貌,並發現農漁業在辛苦之外的面貌。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國人在7歲以上年齡層鈣質攝取均不足,且乳品攝取量遠低於建議量。(攝影╱蔡佩靜)
豐年雜誌
參考日韓經驗思考「班班有鮮乳」:完善營養午餐法規 打好學童乳政策基礎

農業部自去(2024)年9月實施「班班有鮮乳」,但因為第一線教師工作量增加、乳品發放管理不易等問題引起爭論,最終於同年12月喊停。然而,酪農界多認為這項政策確有拓展國產乳品銷路的實質功效,並提供孩童發育所需的鈣質、蛋白質等營養。

新聞
首屆國家級食農教育獎頒獎 廖肇瑞培養特教生成食農小老師獲特優

我國《食農教育法》111年公布實施,引導食農教育推動,重視地產地消、減少剩食,增進國人健康飲食,農業部今(14)日頒發「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由行政院院長卓榮泰親臨頒獎。這屆獎項共有273位報名,個人組特優獎項由臺南市安慶國小教師廖肇瑞獲得。

鄉間小路
【大糧倉】從雜糧開始的食農教育之旅

現代小孩普遍不識五穀雜糧,甚至沒看過雜糧原來的模樣。基隆市成功國小參與農糧署「113年國產優質雜糧輔導推廣教育計畫」,讓孩子們從播種、田間管理、採收到做料理,全程體驗「產地到餐桌」的歷程。小朋友雖然忙得滿頭大汗,仍直呼好好玩,更發現各式各樣的雜糧作物,原來可以做出那麼多好吃的食物啊!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4年12月號 森光之路

臺灣著名觀光勝地,阿里山以優美自然風景、深厚人文歷史,位列國家級森林遊樂區。阿里山林業鐵路系統更具百年歷史,沿線充滿豐富生態與人情故事,林鐵不僅屬於臺灣,也是世界級的文化珍寶。

儘管一路走來不易:二〇〇九年,阿里山遭遇莫拉克風災重創;林鐵修復期間又受阻於天災不斷,十五年來無法澈底竣工。直到今年(二〇二四),在眾人排除萬難的努力下,林鐵嘉義站到阿里山站全線恢復通車,撥雲見山。

農糧署感謝科技業者響應食農教育,力挺國產水果。(攝影/吳尚鴻)
新聞
科技業響應食農教育 農糧署盼更多企業挺國產水果、落實永續發展

農業部農糧署與新北市政府20日舉辦「國產水果食農教育記者會及教育訓練」,呼籲更多企業一起投入食農教育,或透過「臺灣優果鮮販企業團購平台」購買國產水果,支持臺灣農民也提升企業形象、促進環境永續。

國產青梅近年從外銷轉內銷,農糧署也積極輔導產業升級,盼得到國內消費者青睞。(圖片提供/信義鄉梅子夢工廠)
新聞
青梅產季到來 農糧署邀民眾親臨產地感受季節

國產青梅產季為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尤以清明節前後為豐產期。農糧署展開一年一度的梅子產季推廣活動,邀請消費者前往產地,參與各種體驗活動、認識產業故事,不只以行動支持農友,也為日常生活帶入季節儀式感。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2月號 春酒思源 飲究物產風土

臺灣地酒,猶是少年少女。臺灣歷經整整80年的菸酒專賣制度,製酒乃至品飲文化發展因此大大受限。直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夕,2000年《菸酒管理法》及《菸酒稅法》公布實施,農村製酒率先合法化,隨後因應世貿全面開放製酒,民間製酒業才彷彿從凍結時間的睡夢中醒來,一切從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