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食農教育
年節將近,還在煩惱要準備什麼食材,才能讓家人吃得安心又滿意嗎?正值產季、好料理、耐放且不占據冰箱空間的,應該就是最好的選擇。當然,如果背後還有厲害的產地故事,可以邊吃邊聊、轉移親戚問八卦的火力;在拜年走春時還能大方分送親友,分量感十足又不怕皮包心疼的話,那麼,嚴選國產馬鈴薯搭配國產牛,是你不能錯過的年節必備食材!
每逢過年,總是讓人想到吃,和大家一起吃年夜飯的幸福感,但過年在現代都市生活型態的餐桌上是滿尷尬的假議題,很多人連年夜飯都是去外面吃居多,或者全家利用年假到國外玩一玩,就算在家裡煮年夜飯,所有人幫忙煮一大桌菜的情景愈來愈少。而從我這幾年觀察臺灣農業的角度談過年,會用另類心態看兩樣食材:雞和芥菜。因為過年大家總還希望吃個雞肉,圖吉祥的好寓意,且雞肉烹製與保存相對耐放;至於芥菜,作為長年菜的食材,與過年有關自然合理。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點:適合烹煮與加工運用。
從商場到農場、從餐桌到化妝桌,有那麼一小群人穿梭在可可落葉鋪成的小徑上,不只成功讓故鄉接軌國際舞臺,也把世界的注意力帶進了家鄉。他們愈是投入其中,愈是發現可可的迷人之處。
《食農教育法》今年5月頒布施行,宣告食農教育啟動,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特與農委會及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觀樹教育基金會合作,推出「慢讀好食刻」全國公共圖書館巡迴展,今(31)日於新竹縣文化局圖書館開幕起跑,盼讓讀者從各節氣認識農業產物、飲食文化及均衡飲食觀念等,了解地產地消永續農業,養成食農素養。
人稱「黑豆將軍」的蔡財興,最初為找回臺灣醬油的根,一頭栽入國產大豆復興運動,今年他擔任臺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簡稱大豆聯盟)總召集人,也積極發揮整合功能、凝聚共識,要讓推廣臺灣大豆,「從原本我一人的想法,變成一個不斷擴張的團隊的想法,走出國產大豆的未來!」
臺灣大豆消費市場需求每年約250萬公噸,其中榨油及飼料用占比9成,且多為基改大豆,餘1成供加工製作如豆漿、豆皮、豆干等大豆製品者,多使用非基改大豆,而國產大豆全部是非基改大豆,主要做鮮食用加工,因此,國產大豆市場與進口大豆市場向來有所區隔。如今,後疫情時代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國際糧食供應緊張,目前進口非基改大豆價格,已較去年同期提高約45%,今年1月至2月份更因航運問題,發生進口非基改大豆嚴重缺貨現象,凸顯國產非基改大豆的優勢。
為了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零飢餓Zero Hunger」的目標,並推動《食農教育法》目標,普及農村社區食農教育,農委會水保局試辦「零飢餓」食材暖暖包,提供農漁村獨居高齡者及經濟弱勢者每份市值500元的即食品,補充餐食營養。首波有20個農村社區申請,將提供1千多份暖暖包,水保局呼籲企業響應支持。
學校營養午餐採用三章一Q國產可溯源食材獎勵,自5月起提高到每人每餐10元、偏鄉每餐14元;由於國產養殖石斑6月遭到中國暫停輸入,農委會與教育部推動「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溯源石斑魚專案實施計畫」,從新學期9月起到年底,將國產龍膽石斑納入學校午餐菜單,讓全國國中小學童每個月可吃到一次石斑魚。
《食農教育法》19日正式三讀通過,為了提升學校午餐品質,增進學童飲食健康,行政院今(21)日拍板,自5月起,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溯源(三章一Q)食材獎勵金,從現行每人每餐6元提高到10元,偏鄉地區學校也從10元提高到14元,要讓學童每個月至少可吃到一次水產品;並且不只學童,也將學校老師午餐納入獎勵。
受到氣候變遷、Covid-19疫情,以及因為俄烏戰爭等因素的影響,農業乃至飲食等攸關民生需求的發展議題,有感地反應在每一次消費行為中,也讓包括糧食安全、糧食自給率這些對社會大眾較為陌生的概念,透過媒體報導進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時值我國《食農教育法》於立法院三讀通過,筆者認為這對於我國農業的發展,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