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產季到來 農糧署邀民眾親臨產地感受季節

國產青梅近年從外銷轉內銷,農糧署也積極輔導產業升級,盼得到國內消費者青睞。(圖片提供/信義鄉梅子夢工廠)

國產青梅近年從外銷轉內銷,農糧署也積極輔導產業升級,盼得到國內消費者青睞。(圖片提供/信義鄉梅子夢工廠)

隨著時序進入春季,臺灣青梅的產季也跟著到來。農業部農糧署將展開一年一度的梅子產季推廣活動,邀請消費者前往產地,由專業導覽員帶領民眾認識產業故事,體驗手採青梅及自製脆梅、釀酒等樂趣,同時提供各式各樣的國產青梅產品,為民眾日常生活帶入季節儀式感。各地的國產青梅推廣活動已從3月下旬陸續開跑,直到5月上旬仍有相關體驗活動。除各產地農會或生產合作社,也預計在臺北市建國花市、希望廣場等農產品市集推廣,讓都會區民眾也能就近認識臺灣青梅產業。

臺灣青梅栽培面積約3,300多公頃,採收方式可分為竿採與手採,其中口感較好的手採梅主要產地為中央山脈兩側,包括南投縣信義鄉、仁愛鄉、水里鄉,高雄市桃源區、六龜區及花蓮縣富里鄉等地,產季為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尤以清明節前後為豐產期。農糧署說,受去年颱風影響,預估今年部分產區將減產,邀請民眾一起踏入產區,以行動支持辛勞農友。

農糧署指出,青梅主要為加工型作物,依照不同熟度,梅子呈現不同口感與色澤,也有不同加工方法與風味。舉例而言,當梅果成長至外觀鮮綠或略帶緋紅之六、七分熟適合做成脆梅,外觀漸黃轉熟至八、九分熟時則適合做成Q梅;另外,近年來許多民眾喜歡發揮創意,將梅子加入不同基底酒自製梅酒,農糧署說明,前述兩種熟度的梅子都適合作為梅酒的材料,可搭配白蘭地、琴酒等製作,也可做成梅醋、紫蘇梅、紅茶梅、薑汁梅、蜂蜜梅等製品。在不同氣候、醃製環境下,製品也會產生獨特風味。

國產青梅過往以外銷為主,1980至1990年代是國產青梅的黃金歲月,一度是日本梅酒主要原料,但隨著中國與東南亞地區青梅在國際上越趨強勢,臺灣青梅開始轉向內銷,農糧署近年也積極輔導青梅產業升級,在生產面導入產銷履歷、有機驗證,以及推廣樹體矮化、合理化施肥等生產管理技術;加工與行銷方面則與農民團體、學研單位合作,開發加工產品、結合產地特色產業,同時輔導農民團體舉辦導覽解說與體驗活動搭配農產品銷售等,促進地產地消,盼在食安議題受到重視的今日,讓國產青梅得到消費者青睞。

青梅產季來臨,農糧署邀請民眾踏入產區支持農友。圖為「國產青梅一期一會-產地好味搶先報」宣傳海報。(圖片來源/農糧署提供)

青梅產季來臨,農糧署邀請民眾踏入產區支持農友。圖為「國產青梅一期一會-產地好味搶先報」宣傳海報。(圖片來源/農糧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