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食品安全
網路時代謠言滿天飛,手機偶而冒出「紫甘藷是基改的、基改食品吃了會成為基改人」等謬論,干擾消費者的認知;不過,縱然那是謠言,也不能就說基改食品是安全的。反之,媒體上也會看到學者講基改食品安全無虞,但其中有些與學術發現不符,一切都要看證據。
益生菌保健近年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實不僅人體需要益生菌,大自然中也存在許多微生物,幫助土壤和植物維持健康。經過多年研究,目前已有不少植物的益生菌,被開發為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及微生物製劑等生物防治資材,幫助農民生產健康安全的優質農產品。
臺灣學童目前中午吃的營養午餐,除了學校公辦公營、公辦民營之外,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委由團膳業者專業辦理午餐。從菜單設計、食材選購到烹調衛生,站在供應校園午餐第一線的業者要怎麼配合校園營養午餐三章一Q,採購符合標準的食材?在過程中如何把關食品安全?而業者又認為校園營養午餐可以如何再升級呢?
從產地到餐桌、地產地銷、身土不二……大家對於這些口號一定不陌生,特別是食農教育近年來在臺灣社會日益受到重視,飲食所鑲嵌的價值及改變後能得到的成效,又重新回到政策規畫、社會大眾的關注。以農業政策為例,在新農業與食安五環政策的引導下,鼓勵國內近3,500所國中小學校園,在午餐食材的選擇上,優先使用國產、可溯源的標章(示)農產品,寄盼達到推動食農教育、強化食材安全,以及促進農業永續發展的三贏局面。
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制度的用意,在消費端是為了讓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流向及相關產銷資訊皆公開、透明、可追溯追蹤;其依循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
15噸中國大閘蟹遭食藥署驗出戴奧辛及戴奧辛類多氯聯苯,最高超標7倍,事實上從去年10月至今,進口到臺灣的大閘蟹已約30噸驗出戴奧辛,為何大閘蟹容易有戴奧辛?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冉繁華分析,大閘蟹是雜食性底棲動物,中國又多半以下雜魚、蔬果飼養,若養殖池底泥或蔬果遭戴奧辛汙染,就容易累積在大閘蟹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