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門
近年來時傳越南及中國牡蠣(蚵仔)混充臺灣蚵販售,影響本土蚵市場,立法委員蔡易餘今(13)日質詢農業部避免混充具體做法。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農業部會推動金門牡蠣養殖登記,掌握實際生產量,以利勾稽,避免走私蚵透過金門進入臺灣蚵市場。
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作為金門最高的太武山,海拔才兩百五十三公尺高,登高賞景只需半日,趁著秋高氣爽拜訪,山上有眾多人文古蹟,還有一座七百多年歷史的「海印寺」,一路上有如走讀明清到近代的兩岸史。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昨(29)日接獲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所通報,金門金沙鎮1肉牛場內飼養約180頭牛隻,其中7頭皮膚發現異常結節,懷疑為牛結節疹(LSD),立即執行移動管制;金門防疫所同日會同農業部獸醫研究所至現場檢查及採樣,經獸醫所以聚核酶鏈反應(PCR)檢出牛結節疹病毒核酸,防檢署及金門防疫所立即啟動相關防疫措施。
金門今年迎來史上第一座神農獎,返鄉創業的得獎人張斯翔經過10 年努力,克服天候、水源、技術上種種問題,破除「金門夏天種不了菜」的刻板印象,此外,透過離島第一座有機農業栽培區,外界證明金門除了高梁、小麥之外,不但能種出葉菜,還能種出好吃的有機蔬菜,展現新農業的無限可能。
農委會、金門縣政府於110年媒合臺灣之農會與金酒公司自111年起在臺灣契作高粱,擴大生產面積。同年並開辦雜糧類作物農業保險第一張高粱收入保險保單,分散高粱種植之風險,讓農民收入有保障,種植更安心。鑒於金門縣長期以來高粱種植面積、產量每年約在1,700公頃、2,000公噸,相對穩定,本篇報告以介紹目前於臺灣擴大高粱產業現況及保險推動情形為主。
在極端氣候影響、天然資源缺乏、糧食自給率偏低、土壤酸化貧瘠等環境條件之下,金門地區的農村更需要透過永續與低碳的方式,來進行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的整體營造。同時也希望藉由樸門凝聚社群的力量,在金門發展出一具有團隊意識與實作能力的行動社群,以共同推動金門地區的農村再生及永續發展工作。
高粱為省水作物,具有抗旱、耐淹、節水、省肥、省人工成本等優點。為調整稻米產業結構、活化休耕農地及增加農民收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積極輔導稻田轉作高粱,有助於緩和農業灌溉用水壓力以及減少公糧收購。
沿著莒光路往靈濟古寺而去,是金門最繁鬧的中心。如今,穿梭往來的泰半是尋訪古蹟或美食的觀光客,對照攝於1958年的黑白照片:八二三砲戰不久後的後浦大街上,趁著不打砲的雙數日〔註1〕上街採買的阿兵哥們,才是被鏡頭捕捉到的多數主體。
金門是全國22縣市年降雨量最少的縣市,土壤又是不易保水保肥的砂土,在在不利農業發展,現年40歲的張斯翔原是臺北市消防局消防隊員,10年前才返鄉務農,在家鄉不利農耕的土地上,張斯翔率先投入設施栽培,發展有機農業,希望讓家鄉農業能夠自給自足,他入選今年百大青農,近日更成為金門史上首位十大神農得主。
西南風吹拂,島上西南角有許多閩南聚落,珠山、歐厝、古崗、東沙和東社等等,都是人數近百的傳統僑鄉。珠山開村670年,雖然沒有如其他閩粵僑鄉遺留下許多宏大的洋樓群,但小型盆地的聚落群、岩石嶙峋,七座水潭接續流緩出海,形塑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