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生態旅遊】沿光誕生的路線,走探人文生態

山間秋剛涼。清晨了,但夜與風還繼續,自然深影暗沉沉在林鐵車窗外漫成寧靜的黑,車廂遊客擁擠,或坐或站搖搖晃晃在夢與現實間瞌睡。導覽員靖芹的解說從我的耳機傳來,聊著火車正經過的地方、她們在此度過的童年回憶,以及即將前往觀日的地景特色。莫名想起那部九○年代的電影《愛我就搭火車》,漫長車程讓搭車的人開始探索自我陰暗本質,試著彼此坦誠面對。如同此刻的我們,也正循光的明亮前進。

第九號橋梁。對於喜愛記錄阿里山火車的人來說,竹崎灣橋祕境絕對不陌生。除了可以在觀景臺上欣賞小火車,還可以看到牛稠溪支流中的火車倒影。天氣晴朗時,這裡更是林鐵迷必訪聖地。奮起湖頭上的光崙山,還有水社寮上方的四天王山,都在畫面遠方連綿山脈中現身了。
鄉間小路
【林鐵故事】阿里山林業鐵路:一段與家鄉對話的覺旅

二○一八年,我成為「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的一分子。在此之前,我對這條馳名中外的鐵路充滿了好奇,渴望親眼見證那如畫般的風景。終於,同年十二月底,我迎來了第一次搭乘阿里山林鐵的機會。

阿里山林鐵水社寮的螢光鐵道。
鄉間小路
【探路阿里山】遇見阿里山的自然之美

聞名中外的阿里山位於嘉義山區。一般熟知的阿里山多指國家森林遊樂區所屬的區域,也就是沼平、祝山、姊妹潭、巨木群等周邊景點,結合阿里山林業鐵路,以「五奇新八景」的特色,年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探訪。

嘉義火車站海拔三十公尺,第一月臺的北側是阿里山林業鐵路搭乘點(上圖),在此可以看到臺鐵「1067mm」與阿里山林鐵「762mm」兩種不同軌距並列。從嘉義站上車往東到竹崎站,屬於林鐵的平地段;接著開始爬山,過了知名的奮起湖站後,下一站就是以鄒族文化圖騰裝飾的多林車站
鄉間小路
【林鐵故事】多林站:我的小村如此多林

清晨從嘉義市出發,沿著迴環曲複的山巒「之」字繞行,撥雲見霧,攀過一個個山巔、又下過一個個山坳,才發現整個阿里山區,其實是一個具體而微,卻又包羅萬象的世界。若搭林鐵,經過在奮起湖的短暫休止,小火車將穿過大凍山麓的長隧道,看見節理分明的「塔山」峭壁首次近距離現身,不知不覺竹林雜木已經漸漸轉為人造的柳杉,並迎來入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前最後兩個聚落──多林。

苗栗水粄
鄉間小路
【地方臺味】苗栗水粄

苗栗客家庄裡常見的水粄,類似閩南稱的碗粿,但水粄口味有甜有鹹。原料簡單,由米磨成漿之後蒸熟而成,本身沒什麼味道,外地雖然少見但應該也有賣,醬料往往是美味差異的重點之一。

鄉間小路
【山羌交友記】保持穩定

為《聽海湧》劇集跑宣傳時,我負責往東部跑,路途較長。今年在地震後,大家減少往東部移動,不過我總覺得生活還是要照常過,也不希望宣傳的資源都集中在某些地區,於是讓製作人分配我離臺北遠一點的地方去。

平緩寬大的司馬限林道。
鄉間小路
【山路食藝】找回無知的自己

六月初報名參加了登山嚮導訓練課程。

整套課程共計四十小時,拆成一天室內課、一天室外課,再加兩天一夜的室外課。最後這個兩天一夜是最精華的「實戰訓練」,我們要以老派的紙本地圖辨識地形、用繩結製作簡易的確保系統、搭建不同類型的帳篷、練習基本救生技術,以及野外炊煮。這兩天一夜都在苗栗泰安的「雪見遊憩區」進行。

茶館會定期更換花材,品茶的同時,也能感受季節氛圍。
鄉間小路
【四方茶話】大悲水與大悲茶

回首今年的專欄文章,前往了各式各樣經營方式的茶園,或隨性拜訪友人推薦的茶行,皆是想突破自己最初習茶的框架。

培養我最初的茶知識基礎,是曾經工作過的「紫藤廬」茶館。離開紫藤廬後,雖知自己功力遠遠不足,還是急著出外闖蕩。直到遇上疫情,跟著大環境冷靜,意外獲得沉澱的時空。

津沙境天后宮的建築與洗石子地板,是戰地時期阿兵哥所做。
鄉間小路
【神明好農情】津沙媽祖與老酒的祕密

每到冬季,我就開始想念馬祖的老酒麵線。那一碗麵線的魅力,在於香醇老酒對熱湯的提味。馬祖處處有老酒,被公認為「老酒故鄉」的地方,就屬於南竿島上的津沙村了,而少人知道的是,津沙老酒的好,背後居然有媽祖的功勞。

老酒主要材料是糯米、紅麴菌與水,津沙村裡有兩口百年青石古井,相傳就是甘甜的井水,為津沙老酒贏得盛名。

漁翁島燈塔位在一片暗流旁的高地,並非指引方向,而是提醒船隻別再靠近。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澎湖燈塔,心裡永遠的那道光

澎湖的燈塔矗立在碧海藍天間,日復一日,無聲無息地守護著這片島嶼。每一座燈塔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背景,它們不只是建築物,更與當地文化、歷史、居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流轉著悠悠歲月。無論是風平浪靜,還是狂風暴雨,總以不變的光芒為海上航行的船隻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