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臺南女兒記憶中的溫暖盛情

生長在熱愛美食的臺南家庭,童年至今餐桌不乏各式粥品,竹筍香菇粥、芋頭肉粥、龍葵(烏甜仔菜)粥、海鮮粥,鍾情湯水料理的父母,總有辦法將山珍海味納進滾燙米粥。一碗配料豐富的滾粥,對我因而有了鄉愁的表徵,特別是以猛火滾生米的「半粥」型態,湯清而醇、米粒分明,天冷時大啖數碗通體舒暢,如此豐盛美好的飲食回憶,卻難以獲得室友共鳴,廣東粥、肉鬆拌稠稀飯,才是他的兒時記憶。

封面故事
暖胃舒心的世界料理

到香港必吃生滾粥,去韓國旅遊不能不吃湯飯;跨過一個太平洋,腳踏文明發展與玉米息息相關的美洲土地,當然得嘗嘗玉米粥的滋味。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中,說到老少咸宜的舒心食物,總是少不了粥的身影,不管裡頭有油條、鹹魚還是巧克力,都能熬煮成一鍋異國風土的精華,跟著我們一起環遊粥的異國世界!

封面故事
不只美味,更散發母愛光輝

人到中年,發現自己活得越來越像母親,包括飲食的偏好。母親熱愛芋頭,我年輕時並不特別喜歡,也許是思念,也許是味蕾也有生命的轉化,這幾年我很愛吃芋頭——芋頭粿、芋泥蛋糕、芋頭米粉、芋泥肉丸子,尤其愛火鍋裡吸飽湯汁、鬆化中帶著軟糯口感的鹹芋頭。

封面故事
以粥開展的情感紐帶

在受到資本主義及全球化影響之前,原住民的食物相當多樣,且與自然環境緊密依存。他們耕作,種植小米、玉米、芋頭、地瓜;他們採集,靈活運用各式野菜野果;他們打獵,冒著生命危險獵取動物性蛋白質。透過身體勞動擷取的自然滋味,在部落家屋中熬煮成粥,飲食便成了情感的臍帶,連結著族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飲食
【菜市人生場】頻頻上演的日常穿越劇

臺灣幾乎所有鄉鎮區的中心,都有一條名為「中正路」的街道,常是車站、廟宇、市場等重要地標的所在。位在雲林虎尾市中心的中正路上,僅僅五百公尺,就有三個市場,分別為虎尾第一、第二、第三市場。已停業的第三市場位於巷內,徒留漆上了鮮豔色彩、卻倍顯寂寥的攤臺;第二市場位於路底圓環,已拆除改為停車場;而兩市場之間,就是昔稱「虎尾中央市場」的虎尾第一市場。

鄉間小路4512陪你吃粥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19年12月號 陪你吃粥puê-lí tsia̍h-muê

粥可以是隨心所欲的獨享料理,也可以是誠摯的陪伴──為生病的親友煮粥,陪伴走過病痛不適;與親人同享晚餐,在等待燙口的粥冷卻時,分享彼此日常瑣事,在溫馨親暱的時光裡,陪伴之粥熱手暖胃,也療癒了彼此的身心。天冷了,陪伴在乎的人吃一碗粥吧!

封面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裡吃一碗粥

不論想吃粥或飯,只要把水與米按比例倒入電鍋、按下開關,時間到就有熱呼呼的米食可以吃。但在沒有電鍋,甚至銅鼎鐵鍋都還沒發明的時代,先民是怎麼把生米煮熟的呢?

封面故事
旅行中的一口粥,是牽引童年記憶的鄉愁

因工作緣故,2019年出國超過20趟,航行在阿拉伯海的郵輪或馬爾地夫的一島一飯店,都曾是我旅途上的家。隨著「家」的座標,早餐也會略有不同,有些讓人眼花撩亂、拿著餐盤像走時尚伸展臺,偶爾也精簡如幾片吐司加蛋。其實早餐我多吃得簡單,最期待的莫過一碗粥。

封面故事
吃苦卻甘甜的記憶──阿嬤鹹粥

喜歡吃鹹粥,任何時候吃都覺得剛剛好,那是因為,我是一個吃阿嬤鹹粥長大的南部女兒。鹹粥當早餐,連小菜都不用,比起白粥更簡單。慣常的作法是拿前晚剩下的排骨湯或雞湯再加點水,放點剩飯,最後撒上掰碎的高麗菜和蔥花(芹菜末亦可),不到十分鐘,營養美味兼顧,更重要的是消滅剩湯和剩飯,完全勤儉持家。

封面故事
人生如一碗粥,總會苦盡甘來

粥是我小時候餐桌上最常出現的主食。全家人一起享用熱騰騰的白粥,一人一碗,吃的是家的感覺。回想當年家境貧苦,最常拿各地善心人士捐贈的白米,所以除了白飯以外,粥就是最常吃的主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