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遠洋漁業
美國勞工部於美東時間9月5日,發布「童工或強迫勞動生產貨品清單」,將臺灣遠洋漁船所捕撈的漁獲列入名單,這是臺灣遠洋漁業自2020、2022年入榜後,第三度遭列名其中,農業部漁業署表示,我國自2022年起推動「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已大幅提升外籍船員權益,漁業署將持續落實外籍船員權益保障措施。
劉萬天於2016年當選全國模範漁民,投身遠洋漁業56年,從船員當到船長,再創業成立「金翔穩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擁有十幾艘延繩釣漁船的船東。一路走來,他以堅毅不拔的精神乘風破浪,扭轉出身清貧的劣勢,為自己的人生開展更大的格局。劉萬天親身參與臺灣遠洋漁業的轉變,始終秉持初心,以愛與包容心善待每一位船員。儘管產業環境時好時壞,但他相信臺灣人的智慧與韌性,必定能找出未來前進的方向。
為符合國際漁業公約對於遠洋資源捕撈的規範,臺灣設立隨遠洋漁船出海的觀察員制度,為防止過量捕撈及保護特殊的魚種,觀察員的工作就是監控、記錄及回報臺籍遠洋漁船的作業及漁獲量。值勤18年的資深觀察員師家璧去(2023)年秋天退休,加上他先前10年的遠洋漁船跑船經驗,幾乎有大半生孤懸海上,跑過三大洲五大洋,大海已然是他的家。
因應國際趨勢變化,1989年政府和產業界合力成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協助業者進行入漁合作、處理漁事糾紛、爭取成為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會員,以確保遠洋作業權益。參與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過程中,透過發展漁船監控系統、觀察員計畫等,共同養護與管理海洋資源。其中,觀察員計畫迄今二十餘年,已獲得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認可,今年1月該組織將派員來臺進行第三次定期稽核。
美味魚料理靠的是遠洋漁業辛苦捕撈而來,隨著海洋資源減少,我國鮪延繩釣漁船遍布三大洋,其中印度洋漁船面臨國際配額不足的難題。鰹鮪圍網漁船聚集中西太平洋島國經濟海域,漁撈作業需負擔高額入漁費。上半年西南大西洋捕魷魚,再轉西北太平洋捕秋刀魚的魷釣兼營棒受網漁船,則遭遇水產品被禁,主要外銷市場受阻的不同課題。遠洋漁業如何破浪前行,迎接下一道曙光?
我國2022年,臺灣遠洋漁業年產量約48萬噸,年產值約355億元,各占漁業總體的54%與43%。遠洋產業的生產力,不僅止於漁獲量的產量與產值,還包括上下游及周邊產業,包含銷售通路業、漁產品加工業、冷凍倉儲業、船舶修造業、漁網漁具業及漁用物資補給製造業等,整體產值估計超過千億元。
除了經濟價值,遠洋漁業對於國內消費人口來說,更是重要的糧食產業。不論是經濟生產或保障糧食安全、提升自給率,遠洋漁業都是我國相當重要的產業。
「7月份颱風來,很多居民都跟我說:『欸總ㄟ!不一樣了耶!這次都沒聞到臭味了。』」高雄區漁會總幹事黃昭欽說,前鎮漁港首次大規模整建,逐步完成五大工程,其中「下水道建設」已具顯著成效,過去港區刺鼻的油汙廢氣、魚腥味消失,清新好空氣取而代之,巨大的改變,讓在地人都感受到前鎮漁港的變化。遠洋漁業母港──前鎮漁港的整建不僅硬體設備升級、港區環境改善,更推動產業轉型,成為全方位世界級漁港,開創遠洋漁業下一個五十年。
遠洋漁業是指漁船在我國200浬經濟海域外,從事漁撈作業的漁業方式,主要漁法包括鮪延繩釣、鰹鮪圍網、魷釣兼營秋刀魚棒受網。我國遠洋漁船作業海域遍布世界三大洋,作業船隊與產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按:封面為自動魷釣機海上作業情況,封底為魷釣兼營秋刀魚棒受網漁船。)
農業部漁業署今(26)日舉辦「韌性漁業 永續經營」記者會,說明農業部門近8年漁業環境基礎建設預算投入相較過去大幅成長71%,達到155.6億元。不僅整建漁港碼頭及防波堤、清疏航道及泊區,完善遠洋漁業基地,漁船作業更安全;建設養殖區供、排水系統及道路,強化因應極端氣候韌性;還建構冷鏈體系,提升水產品品質,穩定產銷。
聯合國組織下的印度洋鮪類委員會(IOTC)考量印度洋大目鮪資源狀況,12日決議調整各國於印度洋捕撈大目鮪限額,我國現行限額3.5萬公噸將從2024年起降至1.1萬餘公噸。台灣區鮪魚公會理事長林毓志表示,印度洋漁業資源顯著減少,從兩三年前起大目鮪實際捕獲量即遠不及限額數量,他認同調降限額數量,以讓漁業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