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企業
農委會委託中衛發展中心執行「科技農企業創新加值暨國際化推動計畫」,以科技農企業為核心,串連生產者、農企業、冷鏈物流業者、貿易商與國外合作夥伴,組成科技農業外銷產銷整合聯盟並整備農企業外銷體系,鏈結科技計畫資源,聚焦外銷潛力產業,並依據潛在目標市場,協助擬定國際發展策略,提升產銷效率,擴大臺灣科技農業產品出口量能。
深受業界好評的科技農企業經營管理菁英班,今年課程聚焦在數位科技應用、創新加值、產業經營與國際化四大領域,除了臺大農學院和商學院老師群,另外邀請多家農企業者經驗分享,讓理論與實務結合,大幅提升課程實用性。
農企圈傳聞,有個課程陸續舉辦十餘年,課程的好口碑讓報名錄取率低於3成,結訓學員因此收穫許多長期合作夥伴,更有學員呷好道相報,讓妻子、孩子、公司核心幹部,都陸續變成同課程的學弟妹。
臺灣大學科技農企業經營管理菁英班(以下簡稱菁英班),自2009年開辦至今已九屆,是專為農企業經營者與中高階經理人開設的碩士學分課程,每屆招收至多50位,參與者中不乏國內知名農企業負責人,被暱稱為「農企業接班人的必修課程」!
農業科技的發展須與時俱進,我們透過務實面與前瞻性並重的作法,並橫向串聯相關單位的資源,希望讓農業科技有效擴散、增強農民的營收,也為農業建構資源整合的服務網絡,進而厚實外銷能量,讓農企業可因應環境的變遷迅速應對,持續轉型升級。
第8屆「科技農企業菁創獎」今(16)日舉行頒奬典禮,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菁創獎競爭非常激烈,本屆有19家入圍,每一入圍的業者,其科技應用及研發都是農業部門的典範,在生技、AI、氣象資訊,以及蘭花等農業強項有貢獻,具體運用於臺灣及全球的農業部門。
2017年9月,財團法人豐年社南部辦公室針對全國32所高級中等學校農業相關群科進行「首次全國高職農校學生從農意願調查」,超過60%學生有意願從農,但以農林漁牧業為未來工作第一志願者僅23.9%。此現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於產學落差導致有意願從農學生無所適從。回到教育和產業現場,透過站在第一線的教師與業界人士,如何攜手打造產學無縫接軌的農業教育環境。
身為農企業主,鄭世政說,每年和農民談契作時,他們都會精算預估需求量,這當中若有農民想多種,都得事前告知可能會面臨無人可收的窘境,讓農民了解未來恐面臨的風險,畢竟陪伴農民要以長線為主,才能逐步建立出夥伴關係,讓產銷的關係更加健全。
防檢局表示,這項計畫規範看似複雜,其實只要洽詢地方農改場或植醫系所的資深專家協助就很容易上手,若有相關問題也歡迎農民直接撥打02-23431496,向防檢局的植物防疫組聯繫。
臺灣智慧農業發展再進一步,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開發農作物田間管理系統「i-plants」,結合GIS地理資訊與航拍技術、物聯網、農業大數據
財團法人豐年社1月18日在高雄市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舉辦國內首場「農業技職教育論壇」,期望能促進農委會與教育部的對話,讓產官學界集思廣益,解決農校生從農的阻力、協助農校連結農產業、深耕學生實作力,以及培育更多未來農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