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教育復興】天秤正由文憑向技能傾斜,產學無縫接軌為第一要務

內容提供/豐年雜誌 文/陳怡樺 攝影/許?倩
2017年9月,財團法人豐年社南部辦公室針對全國32所高級中等學校農業相關群科進行「首次全國高職農校學生從農意願調查」,超過60%學生有意願從農,但以農林漁牧業為未來工作第一志願者僅23.9%。此現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於產學落差導致有意願從農學生無所適從。回到教育和產業現場,透過站在第一線的教師與業界人士,如何攜手打造產學無縫接軌的農業教育環境。

新社高級中學增科復農,連結業界專業教師打造農業群科新風光

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教授張仁家曾於2016年發表〈被遺忘的一角:農業教育〉,引述教育部統計,1958年臺灣105所職業學校約有41%農業學校,隨著社會產業結構轉變,「以農業為主的職業教育在1966~1981年間,逐年轉為工業導向。」

雲林縣出身的新社高級中學實習處主任郭義汶對這樣的轉變十分有感。他指出,虎尾鎮、西螺鎮、北港鎮3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僅北港高級農工職業學校保有農場經營科。

進一步了解部分農業相關群科沿革,虎尾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綜合農業科、農村家事科、農業土木科陸續在1972、1973、1974年停止招生,1974年農產製造科改名食品加工科;位於臺灣最大蔬菜產地與集散中心的西螺高級農工職業學校,1981年將農產製造科改為食品加工科;北港高級農工職業學校也於1971年將農藝科改為農業機械科。

新社高級中學於2016年新增農場經營科、園藝科,並在校內設置實作農場,提供學生實作機會。

直到2016年,位在臺中市農業山城的新社高級中學竟「一反常態」新增農場經營科、園藝科,其實新社高級中學於1979年由新綜國民中學、新社國民中學合併成立,而新綜國民中學前身又是日治時期臺灣最早成立的3所農業學校之一,雖說是「增科」,更可說是名符其實的「復農」。臺中市新社區產業多元,盛產葡萄、高接梨、枇杷、香菇等作物,新社高級中學在當地鄉親的鼓勵和支持下,與在地產業結合,在前任校長朱健良任內新增農業相關群科。

農場經營科、園藝科設立之初,便為1年級學生規劃1學年度校外實習課程,每學期到3位業界專業教師的農場分別實習3週、每週4小時,了解農場經營和工作流程;實習農場作物豐富,例如咖啡、葡萄、香菇、文心蘭、多肉植物、網紋洋香瓜、番茄。每學期初邀集業界專業教師開會討論,制定教學單元、設計學習單。郭義汶說明,原本開學後2~3週展開實習,現在調整到第9週,前8週為基本課程教學,讓學生先充分了解基礎知識再實作。實習課程結束後參加由業界專業教師出題的術科考試,兼顧理論與實作。

農業復興從教育開始,在地業界專業教師帶領學生認識產業

「這個葡萄夠黑嗎?夠黑就可以剪下來。」御品葡萄園主人古東喜,擔任新社高級中學實習課程業界專業教師已3年,學生實習內容包括採收葡萄、駕駛割草車、練習包裝等,「不同時間點到農場會遇到不一樣的田間狀況,這次是葡萄剪枝、疏花、疏果、套袋,下次是採收、包裝出貨。」由於他是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合作農友,在其鼓勵下從慣行農法轉型為農藥減量、草生栽培,教導學生駕駛割草車時,也會分享草生栽培、生物防治等經營理念。

「朱健良校長曾說,農業復興從教育開始。」身為新社國民中學畢業生,古東喜對這句話深感認同,他認為技術及職業職業教育以培養技能為重,讓畢業生擁有基本從業能力。

除了農業生產之外,產品包裝技巧也是新社高級中學學生在御品葡萄園的學習重點。

返鄉務農已13年的古東喜曾離家工作8年,幼年時家裡種枇杷,後來種葡萄,對農事的熟悉造就他對農業的使命感。「常被問花那麼多時間投入農業教育,但未來又不是每個學生都從農,不覺得可惜嗎?我也不是一畢業就務農,但農業的『苗』已經種在心裡,就像現在我能提供學生的是認識和接觸農業的機會。」

古東喜自承:「我不是農業類科畢業,對農業類科理論不熟悉,栽培過程遇到很多困難,常去農業改良場或大學上課,補強農業知識。對農民來說,時間是最大的成本,但經驗傳承更重要,讓更多人對農業感興趣,也是農民的責任。」他認為外界把農業形容得太美好,以致常有人帶著過度憧憬和熱血投入,發現與想像不同而喪失信心,因此務實認識農業很重要。

新社高級中學園藝科科主任何美慶則分享:「現在的孩子很缺乏生活經驗,幾乎沒看過番茄長在哪裡,上基礎園藝時,講到番茄花授粉,臺下都用困惑的眼神看我。」但去過農場實習的學生馬上就能結合實作課程,透過業界專業教師現場分享,也能更具體衡量自己的興趣,對未來發展方向有更清晰的藍圖。

農場經營科科主任廖恩羽則說:「現代農民除了生產,也要會銷售。」新社高級中學期待透過實習計畫,讓在地學生或農家子弟有機會看到新型態農業經營模式,學習前輩經驗,進而留在農產業。

農企業者與學校互惠合作,提供實習場地也補足人力需求

除了像古東喜以業界專業教師身分與學校合作的新模式,老字號的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則是藉由提供學校實習機會,同時補足人力需求,建立互惠合作關係。

設立於1975年的屏東研究農場是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第3處研究農場,西瓜、絲瓜、南瓜、胡瓜、秋葵、甜椒、茄子等作物豐富,農場每位同仁都被賦予指導實習學生的責任。

御品葡萄園採行草生栽培,古東喜指導學生操作割草機時,也順道說明栽培理念。

「農友種苗和佳冬高農、內埔農工、旗山農工合作將近40年了。」生產部技術員邱柏皓表示:「每年提供約280個實習名額,每週4位學生到農場實習,吃住都在農場裡,週一派交通車到學校接學生,週五再送回學校,學期初到學期末,全班正好輪2次。」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不僅提供宿舍,實習薪水與保險也依循《勞動基準法》辦理。1學期實習課程下來,學生完整參與播種、病蟲害防治、作物栽培等不同階段農事。

配合農忙時節,每年10月中下旬~11月初,是內埔高級農工職業學校農場經營科2年級學生例行實習時間,主要工作為整蔓、授粉。屏東研究農場場長李玉葉在此服務近40年,說明每年3月下旬~清明節前夕、10月中下旬~11月初授粉期,全仰賴3所農業學校學生協助。授粉時間雖短,但需要大量人力,安排全年級學生到農場幫忙,正好補上學校缺乏的實作課程。每畦寫著負責學生的名字,一來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二來業界專業教師也可以掌握每位學生的工作狀況。

實作對於學生的另一個重要幫助,便是釐清志趣所在。「到農場實習是很重要的一環,讓自己好好思考『農』是什麼?自己到底喜不喜歡。」畢業於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研究所的邱柏皓說,自己的實習經驗以學校實驗室為主,田間經驗很少。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部新進同仁皆須在農場實習半年,一方面是公司測試適用與否,另一方面也評估自己適不適合。正如李玉葉所言:「我常向年輕人說,務農很辛苦,如果勉強自己做會更辛苦。」身兼育種研發人員的他之所以一待40年,只因在這裡獲得很深的成就感。

高職農校策略聯盟出擊,讓學生實習有更多從農選項

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與當地農業學校合作雖然已行之有年,但是整體而言農業學校尋找與業界合作的管道仍不算通暢。有感於學校與農企業之間的連結有限,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指導補助、豐年社南部辦公室主辦執行的高職農校策略聯盟於2017年1月開跑,截至2018年11月已有農企業、農場、農政單位等103家廠商加入。

高職農校策略聯盟秉持協助農業學校連結農產業的精神,引導農業學校學生進入農產業,增加日後留在農產業的動機;也提供部分活動資源、見習等機會給非核心農業學校及其他對農業有興趣的學生。豐年社副社長蘇登呼以旗山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為例,該校加入高職農校策略聯盟後,截至目前已與16家廠商建立合作關係。他表示,2018年起高職農校策略聯盟合作學校已拓展至臺南市、臺中市、雲林縣,未來也將與北部學校展開合作。

此外,2017年高職農校策略聯盟舉辦「農業創新經營模式企劃競賽」,2018年以「農業創新企劃競賽」為名持續辦理,臺灣各縣市13所具農業相關群科的高級中等學校及臺東專科學校等14所學校共58組團隊報名參賽。蘇登呼表示,此活動是希望讓學生主動關心農產業問題和需求,進而發想改善方案。

曾文高級農工職業學校學生透過高職農校策略聯盟媒合,至「好糧抵這!南區國產優質雜糧聯合特銷會」學習行銷技巧。

2018年10月27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舉辦「好糧抵這!南區國產優質雜糧聯合特銷會」則是新嘗試,由豐年社穿針引線,為農企業與學校搭建平臺,提供農業相關群科學生實際參與行銷農產品。

蘇登呼提到,農業學校學生普遍缺乏農產品行銷經驗,這次透過學校網絡,招募有興趣的學生參加,讓學生在特銷會現場直接面對消費者,練習行銷技巧。參加2次行銷活動的曾文高級農工職業學校畜產保健科3年級學生高玟雅說:「活動前豐年社舉辦教育訓練,說明現場須支援的工作,雖然在現場很緊張,但收穫很多。」

新課綱上路,增加特色實作課程

不論是古東喜、李玉葉、邱柏皓等業界人士所重視的實作,在過去以知識、文憑為主的教育環境中常被忽視,2019年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將課程分為教育部規定「部定課程」與學校自訂「校訂課程」,各校可因地制宜發展多元課程,增加跨科、跨群選修彈性,學生可依照興趣、程度選課。

為了解決技術及職業教育學用落差、不重實作的困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也鼓勵學校與在地產業連結,邀請業界專業教師協助規劃課程,與產業需求接軌。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先前為弭平產學落差所做的努力,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正式實施後也可望穩定推展,北港高級農工職業學校規劃製茶課程便是一例。

過去臺灣北部、東部沒有製茶技術技術士技能檢定術科場地,為了讓遠途考生免於舟車勞頓,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開放相關單位提出申請。2014年10月,當時北港高級農工職業學校農場經營科主任陳景明提出申請,隔年該校成為臺灣第1所設置「丙級製茶技術技術士技能檢定術科場地」的學校。

陳景明說,隨著升學管道越來越多元,「在勞動部、教育部經費補助下,學校製茶機具設備齊備,製茶課是特色課程。」學校也邀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研究員、民間製茶師傅擔任業界專業教師,並鼓勵1年級學生考取丙級製茶技術技術士證、丙級農藝技術士證。2019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正式實施後,預計將製茶課程列入校訂必修課程,包括茶類識別、炒菁機操作、茶葉炒菁、茶葉揉捻等內容。教育能帶給學生的不再只有課本知識,而是一技之長。

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等學校於校內設置實習牧場,供畜產保健科學生學習動物基本保健、禽畜飼養實作。

都市農業學校突圍,以市場導向調整課程

對於臺中市新社區、屏東縣等農業生產重鎮來說,學校與業界的合作機會較多,但不表示都市農業學校就無法走出自己的特色。分別位於臺北市信義區、桃園市的松山高級工農職業學校、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等學校便是證明。

松山高級工農職業學校是臺北市唯一設有農業相關群科的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園藝科教學農場位在象山半山腰,規劃階段式露天栽培場、5座溫室栽培場。「學生須搭公車上山,1年級每週1天在山上進行實作課程,2、3年級每週2天。」園藝科科主任張淑菱說,由於無法每天前往農場,容易影響作物栽培管理,正積極爭取經費增設自動噴灌系統,且選擇適宜臺北市氣候環境的高經濟園藝作物,例如近年2年級學生固定栽培草莓,跨科發展上則與電機科、電子科、資訊科合作,設計溫度、光線控制裝置,由園藝科提供栽培管理數據和經驗,不然學生都笑說:「工科設定的數字一定種不活啦!」

實作課程除了中耕機整地、作畦、作物栽培、田間管理,根據學校觀察,都市畢業生較少從事作物栽培,多是園藝銷售、景觀維護,因此加入花藝、造園等內容。

此外,還有3年級的「事業課程」,每3~4位學生1組,以3×5公尺農地試驗農場經營,從作物選擇、資材成本、工時皆列入計算,收成時以當日交易平均價銷售,每學期結算1次營業收益。幾學期操作下來,出現一些有趣現象,張淑菱說,有些學生不擅長栽種,聘僱同學幫忙,結果受僱學生不是賺最多卻最辛苦,賺錢的反而是雇主學生;也有些學生只種植1種作物,有些學生則多樣化種植以分散風險,營收高低讓學生有不少真實體會。

為因應現代社會飼養寵物趨勢,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等學校新增寵物美容課程。

毛小孩當道,新增寵物美容課創新局

如同松山高級工農職業學校由於都市特性,而將園藝、景觀維護納入課程內容,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等學校也依據都市需求調整課程。該校畜產保健科課程安排以動物保健衛生、禽畜寵物飼養管理為主,例如雞、鴨、鵝、羊、豬等,由於都市型學校空間有限,採少量多樣化飼養。隨著寵物服務需求增多,約在2013年於牧場實習課程加入「寵物」單元,安排寵物概論、基本寵物美容操作等專業課程。

2017年丙級寵物美容技術士技能檢定上路,過去多以民間認證為主,尚無統一師資及相關規定可依循。畜產保健科主任林庭瑋談到新課程師資困境,一般畜產保健科教師專長以畜牧、獸醫為主,缺乏寵物美容實作經驗,大專院校也尚未設置相關科系,難以聘請符合相關規定的師資,之前聘請代理教師時限定寵物美容專長,便出現無法開列教科書或參考書,也找不到相關專長教師甄試考試委員的情況,目前以外聘業界專業教師方式解決。

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上路,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校訂課程由44學分增為81學分,由各校自行規劃校訂科目,可看出每間學校的發展願景。林庭瑋談到,與其他學校畜產保健科相互交流、觀摩專業教室設計,該校專業教室採乾濕分離,分別練習剪梳毛、洗澡等實作環節。此外,專業教室已是模擬考場,計畫申請為「丙級寵物美容技術士技能檢定術科場地」,讓學生應試時更得心應手、加強臨場感。《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正式實施後,寵物美容課程也預計列入校訂選修課程。

各高級中等學校農業相關群科積極透過課程創新、產學合作,讓農業相關群科學生對農業未來有更多想像,也讓臺灣農業有更多可能。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8年12月號。《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K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