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貝類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今(2023)年3月在國際期刊《軟體動物研究》(Molluscan Research)中發表研究,透過DNA鑑定,證實臺灣常見的市售養殖文蛤為臺灣原生種,正式更名為「臺灣文蛤」(Meretrix taiwanica)。本篇由水試所調查研究團隊撰文,介紹臺灣文蛤的品種溯源歷程與其對文蛤養殖產業的意義。
文蛤養殖一直是臺灣貝類養殖的大宗,根據漁業年報資料顯示,2021年文蛤養殖面積約8,000至9,000公頃,佔整體陸上養殖面積25%,產量近4.9萬噸,產值約新臺幣40億元,佔總體鹹水魚塭產殖25% 和貝類產值47%;水試所研究團隊利用形態標誌和分子遺傳標誌,針對不同地區成長的文蛤進行殼色分析,並作為育種的參考。
臺灣人愛吃貝類,每年除了吃掉8萬公噸以上國產貝類外,還得從國外進口,補足市場需求,但貝類生產過程易受氣候、疾病影響,無法穩定生產。國立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董哲煌與多位研究人員先後投入開發香螺、江珧蛤等高價新興貝類繁養殖技術,除了增加貝類養殖種類、協助產量調節外,更希望能為養殖業者增加收益。
文蛤(Meretrix lusoria)俗稱粉蟯或蚶仔,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簾蛤目,簾蛤科,是臺灣重要的食用貝類之一。文蛤通常以活體方式販售,是家庭主婦喜歡且容易料理的食材,一般體型較小者可用來煮湯或醃漬,體型較大的則晉升為以燒烤方式料理之高級食材。
日常食用的櫻花蝦、胭脂蝦、劍蝦、角蝦、明蝦、甜蝦、扇蝦和牛蹄蟹,到養殖飼料用的魚粉及釣客用的南極蝦,這些都來自於拖網漁業所生產。關心海洋議題的人應該對「拖網」這兩個字並不陌生
文蛤養殖容易因為過量投撒飼料與肥料,導致養殖環境持續惡化,而影響其成長,甚至引發死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發現,利用氧化還原電位,可即時掌握文蛤池的底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