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設施栽培
水稻除了拿來吃,還可以當綠肥?「臺南17號」辦到了!它是臺灣第一支溫室專用綠肥水稻,不僅能在高溫烤箱般的夏季溫室裡茁壯成長,還能減少土壤中的線蟲數量,降低蟲害發生機率,更能改善設施栽培常見的土壤鹽化問題,破除連作障礙,是協助農民提高作物產量的得力助手。
甜瓜(Cucumis melo L.)為葫蘆科一年生蔓性草本作物,原產於中東及非洲一帶,性喜溫暖多日照的氣候。臺灣栽培的甜瓜品種,依果實外型分為薄皮甜瓜與厚皮甜瓜二大類。薄皮甜瓜又稱東方甜瓜(oriental melon),果皮薄且可直接食用。厚皮甜瓜包括洋香瓜及哈密瓜,其中洋香瓜依果面是否有網紋又可分為光皮洋香瓜(honeydew)及網紋洋香瓜(cantaloupe)兩大類,為果型表現最多元的種類;哈密瓜(hami melon)果肉質脆多汁,主要產於中國新疆地區,臺灣僅少數栽培。
掌握冷鏈就掌握價格!本期《豐年》邀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擔任客座總編輯,分享產地到餐桌全程不斷鏈目標,如何逐步完成從出口導向的旗艦型、內外兼顧的區域型到各大批發市場與農民團體、農企業等冷鏈建置,穩內銷、拚外銷,全面的冷鏈物流系統,將成為農漁民最堅實的後盾。
面對極端氣候挑戰,全臺面臨缺水困境,農民無不絞盡腦汁找妙方,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持續積極推廣省時又省工的現代化管路灌溉系統設施,祭出農業抗旱調適方案與設施補助,農民可申請補助田間管路灌溉設施、動力設施、調蓄設施及調節控制設施,每一農戶最高補助40萬元,為農民的抗旱工事添加一分助力。
透過花改場導入新品種試作與智慧環境監測應用,宜蘭設施甜瓜栽培已跳脫以往的窠臼,不僅春作可順利生產脆質哈密瓜,亦朝向1年2收的路邁進。在現今極端氣候問題越趨嚴重,導致農業生產條件越趨嚴苛的情況下,溫室內成功生產高經濟價值哈密瓜,也為宜蘭當地設施農業注入一劑強心針。
人與土地的連結從哪裡開始?當一條溪流引入圳道盈滿稻田,農民將秧苗穩穩插入田土;當海女閉氣潛入10公尺深的海水中,只為找尋足以支持生活所需的海產;當人們特地前往農村,就為看看團購多回的農特產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連結其實一直都在,只是生活形態變了,變得不再容易看見需求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發揚土地價值的農漁村和第一線生產者,是時候拉回眾人的目光了!一起讓故事重新流進每個人心中;檢視地方的特色與缺口,找出凸顯自我價值和經濟發展的方式。
拋下會計報表改拿鋤頭,臺中市烏日區「幸福の味農園」園主吳松杰,堅持安全、高品質生產路線,透過產品差異化,發展自有品牌,並善用在地優勢,建立忠實直銷客群,投筆從農10年,不但闖出一片天,並加入臺中市政府農業局《青年加農、賢拜傳承計畫》,擔任「賢拜」傳承農業經營經驗,至今已帶領過3梯次農業後進,歷年學員留農率高,為臺灣農業加薪添火。
林良懋認為,設施只是一件外衣而已,真正的靈魂是裡面這些管線,農業生產一定要有管線,好的設施是好的生財設備,應具有維護的概念,像是有些荷蘭、日本、韓國的溫室,內部改裝費用都比外面還貴,現行保單保障不足,還有很大的檢討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