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設施栽培
目前溫網室小葉菜類的移植作業,多數仍以傳統人工方式進行,夏季高溫季節進行移植作業,人員體力消耗極大,蹲式彎腰作業也容易受傷導致僱工不易。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開發出新一代履帶式電動移植機,應用於設施葉菜生產內使用,能使設施葉菜生產機械化並提高生產工作效率。
政府部門獎項金額最高、兩年一度的「國家農業科學獎」今(12)日頒獎,包括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團隊開發牛乳檢驗技術,可區分國產與進口乳品;臺灣大學特聘教授林達德團隊利用AI影像辨識技術,開發可監測設施栽培8種主要蟲害的模組,協助農民及時預警防治;均是本屆得主。
本研究室以網紋洋香瓜為例,於玻璃溫室以直立式水耕栽培技術,留單株單果確保果實品質,並著手開發以作物生育為核心之可預測性精準作物管理模式,藉由溫室環境監測系統,計算高經濟價值之植株生長累積積溫,動態調整作物栽培曆,提醒栽種者每日農務施作細項,並搭配無人機巡航及機器手臂建構作物生長3D影像,自動調整修正栽培曆,精確施肥用藥,以優化產值與產量。
近年極端氣候、栽培品種單一、農村人力老化等問題,葡萄產業十年來縮小規模達18%。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育成場內第一個鮮食葡萄品種「台中6號─羅娜公主」,有助開發葡萄新市場;針對捲揚設施栽培導入智能省工系統,有效減少25%勞力;葡萄廢棄枝條還能以微生物製劑現地處理,讓養分回歸土壤,循環利用,扶植葡萄產業再壯盛。
近年在氣候變遷下,極端高溫、低溫及乾旱均會造成香菇產量下降,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輔導百大青農劉啟葦建立香菇水簾立體化栽培技術,設立全國首座強固型水簾溫室,調控菇舍環境冬暖夏涼又保濕,菇包菌絲生長速度提高25%,產量提升近3成;搭配層架立體化栽培及養菌、出菇分流周年生產,栽培量更比傳統菇舍增加10倍。
水稻除了拿來吃,還可以當綠肥?「臺南17號」辦到了!它是臺灣第一支溫室專用綠肥水稻,不僅能在高溫烤箱般的夏季溫室裡茁壯成長,還能減少土壤中的線蟲數量,降低蟲害發生機率,更能改善設施栽培常見的土壤鹽化問題,破除連作障礙,是協助農民提高作物產量的得力助手。
甜瓜(Cucumis melo L.)為葫蘆科一年生蔓性草本作物,原產於中東及非洲一帶,性喜溫暖多日照的氣候。臺灣栽培的甜瓜品種,依果實外型分為薄皮甜瓜與厚皮甜瓜二大類。薄皮甜瓜又稱東方甜瓜(oriental melon),果皮薄且可直接食用。厚皮甜瓜包括洋香瓜及哈密瓜,其中洋香瓜依果面是否有網紋又可分為光皮洋香瓜(honeydew)及網紋洋香瓜(cantaloupe)兩大類,為果型表現最多元的種類;哈密瓜(hami melon)果肉質脆多汁,主要產於中國新疆地區,臺灣僅少數栽培。
掌握冷鏈就掌握價格!本期《豐年》邀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擔任客座總編輯,分享產地到餐桌全程不斷鏈目標,如何逐步完成從出口導向的旗艦型、內外兼顧的區域型到各大批發市場與農民團體、農企業等冷鏈建置,穩內銷、拚外銷,全面的冷鏈物流系統,將成為農漁民最堅實的後盾。
面對極端氣候挑戰,全臺面臨缺水困境,農民無不絞盡腦汁找妙方,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持續積極推廣省時又省工的現代化管路灌溉系統設施,祭出農業抗旱調適方案與設施補助,農民可申請補助田間管路灌溉設施、動力設施、調蓄設施及調節控制設施,每一農戶最高補助40萬元,為農民的抗旱工事添加一分助力。
透過花改場導入新品種試作與智慧環境監測應用,宜蘭設施甜瓜栽培已跳脫以往的窠臼,不僅春作可順利生產脆質哈密瓜,亦朝向1年2收的路邁進。在現今極端氣候問題越趨嚴重,導致農業生產條件越趨嚴苛的情況下,溫室內成功生產高經濟價值哈密瓜,也為宜蘭當地設施農業注入一劑強心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