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栽培十年萎縮18% 新品種、智能省工系統救產業 廢棄枝條循環變養分

臺中農改場以巨峰葡萄芽條變異培育而成新品種,命名「台中6號」,今年已取得植物品種權。(圖片提供/臺中農改場)

文/游昇俯

國內葡萄栽培面積約2,400公頃,年產值約58億元,但近年極端氣候、栽培品種單一、農村人力老化等問題,已讓葡萄產業十年來縮小規模達18%。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育成場內第一個鮮食葡萄品種「台中6號─羅娜公主」,有助開發葡萄新市場;針對捲揚設施栽培導入智能省工系統,有效減少25%勞力;葡萄廢棄枝條還能以微生物製劑現地處理,讓養分回歸土壤,循環利用,扶植葡萄產業再壯盛。

台中6號取得品種權 口感脆具蜜香味

國內鮮食葡萄品種以「巨峰」為主,單一品種市場選擇少,若遇病蟲害威脅,全軍覆沒的風險也高,臺中農改場以巨峰葡萄芽條變異培育而成新品種,命名為「台中6號」,去年經開放票選、決定商品名為「羅娜公主」,並在今年4月正式取得植物品種權,臺中場希望今年能公告技轉民間栽培。

「台中6號─羅娜公主」有類似美國品種藍寶石葡萄的長條果形,上窄下寬、宛如迷你木瓜,整串葡萄有如一串鞭炮;果肉口感微脆、具蜂蜜香氣,糖酸比適中,糖度18度,與國人熟知的巨峰葡萄迥然不同,具有市場區隔性。

鮮食葡萄台中6號「羅娜公主」果形上窄下寬呈木瓜形(圖左),與巨峰的圓形(圖右)呈現明顯不同。(圖片提供/臺中農改場)。

「台中6號」育種者、臺中農改場副研究員葉文彬表示,國內葡萄主要產季在6至8月、12月至隔年1月兩個時段,因「台中6號」起初是在南投信義秋果葡萄中發現,未來希望輔導農民利用此品種建立一年一收,產期在10、11月間的高單價果品,提供葡萄產業及消費者更多選擇。

設施智能管理新平台 節省勞力25%

極端氣候頻仍,降雨及溫度變化均會直接影響葡萄產量及品質,尤其降雨可能導致著果不良,雨水也是傳播晚腐病、露菌病的媒介。近年巨峰葡萄栽培已開始利用設施降低氣候環境衝擊,面積達400公頃,但農民需親臨設施現場操控捲揚及天窗等設備,往返奔波耗時費工。

臺中農改場農業機械研究室主持人張金元表示,過去人工會視溫度或降雨等單一因子調控捲簾、天窗開閉,臺中場為葡萄設施栽培導入智能環控,監測環境光照、溫度、濕度及風速等複合因子,搭配葡萄智能資訊管理平台,運用5G 物聯網技術整合作物氣象資料,自動判斷調整設施開閉,農民也能透過隨身手機、平板,異地管理;相較於人為手動開閉設施,約可節省勞力達25%。

葡萄設施智能省工裝置——綜合氣象站,可即時監控環境氣象數據。(圖片提供/臺中農改場)

木黴菌現地去化廢枝條 增加土壤有機質

葡萄植株一般栽培5到10年才需要更新,但每個期作都需要修剪枝條,確保樹冠層的日照及通風良好,葡萄產量才會好;但修剪下的枝條難以去化,傳統的焚燒方式卻會造成空氣汙染及碳排放,臺中農改場因此研發木黴菌「TCT-P001」製劑現地處理技術,去化葡萄廢枝條。

臺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藍玄錦表示,葡萄廢枝條可在果園中粉碎成3至5公分大小後,充分澆水達一定濕度,再施用木黴菌製劑加速其分解;這個處理方式可直接在果園現地操作,枝條分解過程無異味,分解後養分會釋放出來,廢枝條殘餘有機質就成為土壤一部分。

葡萄枝條現地處理SOP。(圖片提供/臺中農改場)

藍玄錦說,廢枝條本會自然分解,但時間漫長,透過木黴菌製劑處理,枝條纖維素、木質素下降速度比沒處理的對照組快,木黴菌製劑有助提高枝條分解速度31.7%;枝條養分釋放,有助提升土壤氮、磷、鉀、鈣、鎂等元素,有處理的田區較沒處理的葡萄單果串重則可多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