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水簾立體化栽培 菇舍冬暖夏涼提高菇包產量近3成 栽培量增加10倍

香菇水簾立體化栽培菇包出菇情形。(圖片提供/農試所)

臺灣菇類產業產值超過125億元,其中香菇占50億元,但近年在氣候變遷下,極端高溫、低溫及乾旱均會造成產量下降,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輔導百大青農劉啟葦建立香菇水簾立體化栽培技術,設立全國首座強固型水簾溫室,調控菇舍環境冬暖夏涼又保濕,菇包菌絲生長速度提高25%,產量提升近3成;搭配層架立體化栽培及養菌、出菇分流周年生產,栽培量更比傳統菇舍增加10倍。

農試所今(31)日發表水簾立體化栽培技術研發成果,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等受邀出席。陳吉仲表示,這座強固型水簾溫室是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的典範,農委會要將這種栽培模式推廣全國,設置水簾溫室補助2分之1,提供專案低利貸款及技術輔導;未來菇舍屋頂蓋太陽能板,水簾用電自給自足,廢棄菇包循環利用,農民生產的香菇是「淨零香菇」,可能還有一筆碳權可以增加收入,菇類產業就能更永續。

香菇強固型水簾溫室示範基地揭牌。(圖片提供/農試所)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右)與百大青農劉啟葦(左)合影。(圖片提供/農試所)

臺灣中部地區早年擁有良好氣候條件,只要簡單的傳統設施即可生產優質香菇,近年因氣候變遷使得栽培愈來愈困難,高溫會造成香菇菌絲衰竭死亡,低溫或濕度不足,也會讓香菇發育不良、長成「蠟燭菇」(菇丁),產量下降。農試所所長林學詩表示,國內香菇產業從2013年來多次受到極端氣候事件衝擊,包括2013、14、16年遇到10℃以下低溫,2016年霸王級寒流新社就接近0℃;2018、21年有28℃以上的高溫,前年及今年又遇到乾旱。

香菇栽培需要適當生長環境,包括養菌期氣溫22至28℃、濕度60%至70%,出菇期夜溫15至22℃、濕度85%至90%。香菇栽培要先養菌,待菇包菌絲走菌走滿後才會開始出菇,農試所香菇水簾立體化栽培技術,可將養菌室、出菇室溫濕度調控最適區間,讓菌絲生長速度提升25%,提升香菇產量25%至30%。

香菇太空包在水簾立體化設施內養菌情形。(圖片提供/農試所)

林學詩說,傳統菇舍養菌、出菇在同一空間,先養菌4個月、再出菇3個月,菇舍一年只能利用一次、7個月;水簾立體菇舍養菌、出菇分區栽培,可周年生產,設施利用率提升4倍,加上使用立體層架,栽培量比傳統菇舍可增加10倍。

農試所評估,傳統平面栽培菇舍建置成本每分地110萬元,強固型水簾溫室成本則要每分地350萬元;但相較傳統菇舍每個菇包採收200公克以下,水簾立體化栽培育成率在95%以上,每菇包可採收到300公克;傳統菇舍28天採收一次,水簾立體化栽培15天就可採收一次。傳統菇舍淨利每分地24.4萬元,水簾立體化栽培淨利則高達每分地2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