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蕨類
臺東農改場針對國內應用最廣泛之兩種蕨類——腎蕨與山蘇,進行火山浮石混合介質栽培試驗。結果顯示,經洗鹽後之火山浮石,於蕨類盆花栽培所需之混合介質素材選擇上,可替代市售珍珠石與白火山石;可供相關園藝業者參考應用,使飄洋過海之火山浮石成為園藝可利用資源。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3年時間,成功開發6種不同顏色蕨類、水草的無菌水草瓶,讓人栽培水草無需管控水質、螺藻及補充肥料,只要有充足人工燈照,就有長達5個月以上觀賞期,適合懶人栽培。臺東場表示,國內生產無菌水草瓶業者,近幾年年營收成長率均超過50%,凸顯此園藝療癒經濟市場潛力極高。
第16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觀禮臺五彩繽紛的花藝設計,來自2020 年勞動部第一屆達人盃花藝職類金牌得主古文旻花藝師和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花藝職類團隊。使用多種臺灣植物,色彩也與舞臺設計搭配得相得益彰,全體花藝使用約 5,000 隻可回收玻璃水瓶的永續設計。
四季如春、海洋環抱的恆春半島,成為熱帶植物的一方淨土。不少雨林植物在此落地生根,它們常具有絢麗百變、讓人一見難忘的葉形,隨著風或洋流來到臺灣,演化出特有身姿。但活過了天擇,位於低海拔的棲地仍難逃人為干擾,甚至成為梅花鹿的大餐。四年前,恆春熱帶植物園啟動「方舟計畫」,為南國瀕危熱帶植物打造庇護所。
無法外出的疫情期間,困在家的人們被龜背芋、蔓綠絨、合果芋等雨林植物各異其趣的葉形攫住目光,開始把森林搬進家中,藝術家更從綠意汲取靈感,新生或凋謝都化為創作的養分。從斗室來到戶外,打開感官,觀察葉子的色澤、形狀、脈絡、氣味與質地。山林、海畔、甚至住家附近的公園,都能成為觀葉祕境,在與植葉無聲相談的過程中,找回內心的平靜。
二回羽狀複葉,葉柄基部鱗片深褐色,小羽片基部稍膨大凸出,先端略為平截,表面平整,孢子囊群靠中肋生長。此種廣泛分布於中國、日本及鄰近地域,國內原僅馬祖有確切紀錄,臺灣本島雖曾記載於早年文獻,但一直未見正確鑑定的證據標本。
桃園市西半部的地景由連綿的臺地及丘陵所構成,海拔高度大多於100至500m之間,地質多為礫石與紅土。因地形及地質特性,加上居民挖掘埤塘灌溉之傳統,此區域自19世紀日本的分類學者島田彌市(Yaichi Shimada)先驅性的調查以降,在學界便以豐富的水域及溼地植物相而著名,代表性的物種如臺灣萍蓬草(Nuphar shimadae)、水杉菜(Rotala hippuris)、桃園石龍尾(Limnophila taoyuanensis),以及多種茅膏菜屬(Drosera)與狸藻屬(Utricularia)的食肉植物。
我從國中開始研究蕨類,那時臺灣還沒有蕨類的專書,研究者也非常少,研究難度很高。我每一兩個禮拜就搭客運去野外拍照或採集標本,回研究室查《臺灣植物誌》,增進辨識蕨類的功力。原本拍照只是為了記錄,五專學習攝影後,攝影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朝美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