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浮石漂來臺灣 可取代進口介質應用於蕨類栽培

文/李文南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2021年,日本小笠原群島海底火山爆發噴發大量浮石,爾後隨著海潮及東北季風陸續漂抵臺灣。為保護漁船不被細碎浮石損壞引擎,農業部漁業署(簡稱漁業署)於東北角至臺東等各漁場海岸線積極打撈浮石。

火山浮石為天然資源,主要應用範圍為建築材料或園藝栽培介質,然國內對於園藝應用相關研究尚少。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東農改場)已建立火山浮石應用於蕨類花卉—腎蕨及山蘇之栽培應用模式,未來可提供相關業者、農友及民眾作為蕨類新型栽培介質參考(圖1)。

圖1.火山浮石資材應用模式。
圖1.火山浮石資材應用模式。

火山浮石特性與園藝應用

火山浮石依礦物比例不同有白、紅與黑等3類,市售商品通常以產地區分商品名,如土耳其白火山石,印尼白火山石,德國浮石;日本品牌則有植金石,日向石,薩摩石等。另外與火山浮石最類似的園藝資材為珍珠石(Perlite),主成分與火山浮石類似,亦為二氧化矽與三氧化二鋁。

火山浮石與珍珠石均無陽離子交換力,混入其他介質內不會產生化學及物理變化,且可增加介質通氣性與排水性,目前園藝上常用於多肉植物栽培、盆花或蔬菜育苗等。臺東農改場利用漁業署提供之火山浮石(圖2),進行腎蕨及山蘇栽培試驗,觀察是否能取代進口火山浮石與珍珠石。

圖2.漂至臺灣之火山浮石,偏淡灰色,顆粒大小差異明顯。
圖2.漂至臺灣之火山浮石,偏淡灰色,顆粒大小差異明顯。

火山浮石作為蕨類栽培介質之表現

以目前國內蕨類應用最廣泛之腎蕨與山蘇為試驗植物,其中腎蕨品種為臺東農改場選育之品種(臺東1號、誘變品系2號),山蘇品種為外來引進之爆炸頭山蘇(商業名)。腎蕨試驗材料為植株強剪並去除1/3舊介質,爆炸頭山蘇則是組織培養出瓶苗,分別以椰糠混合等體積之火山浮石、珍珠石及白火山石之混合介質進行栽培試驗(圖3、表1)。

圖3.蕨類應用火山浮石混合介質之試驗流程。
圖3.蕨類應用火山浮石混合介質之試驗流程。
表1.火山浮石、珍珠石與進口白火山石之綜合比較。
表1.火山浮石、珍珠石與進口白火山石之綜合比較。

2種腎蕨經90天栽培後,3種混合介質栽培之植株其外觀無顯著差異,均達直徑10.5公分之腎蕨盆花之販售要求,且比單一椰糠介質優,顯示火山浮石適合作為腎蕨栽培介質(圖4、5)。爆炸頭山蘇出瓶苗栽培300 天後,各混合介質之營養生長外觀均較單一椰糠優,而各混合介質之間並無顯著差異,外觀均達商業販售水準(圖6),顯示火山浮石亦適合作為山蘇盆花栽培介質(圖7)。

圖4.腎蕨臺東1 號之栽培結果(A)純椰糠(B)1/2椰糠+1/2珍珠石(C)1/2椰糠+1/2進口白火山石(D)1/2椰糠+1/2火山浮石。
圖4.腎蕨臺東1 號之栽培結果(A)純椰糠(B)1/2椰糠+1/2珍珠石(C)1/2椰糠+1/2進口白火山石(D)1/2椰糠+1/2火山浮石。
圖5.腎蕨誘變品系2號之栽培結果(A)純椰糠(B)1/2椰糠+1/2珍珠石(C)1/2椰糠+1/2進口白火山石(D)1/2椰糠+1/2火山浮石。
圖5.腎蕨誘變品系2號之栽培結果(A)純椰糠(B)1/2椰糠+1/2珍珠石(C)1/2椰糠+1/2進口白火山石(D)1/2椰糠+1/2火山浮石。
圖6.爆炸頭山蘇之栽培結果(A)純椰糠(B)1/2椰糠+1/2珍珠石(C)1/2椰糠+1/2進口白火山石(D)1/2椰糠+1/2火山浮石。
圖6.爆炸頭山蘇之栽培結果(A)純椰糠(B)1/2椰糠+1/2珍珠石(C)1/2椰糠+1/2進口白火山石(D)1/2椰糠+1/2火山浮石。
圖7.臺東農改場選育2種腎蕨及外來引進爆炸頭山蘇,以火山浮石混合介質皆能順利栽培,外觀及生育表現俱佳。
圖7.臺東農改場選育2種腎蕨及外來引進爆炸頭山蘇,以火山浮石混合介質皆能順利栽培,外觀及生育表現俱佳。

混合介質試驗成功,將擴展栽培模式

臺東農改場針對國內應用最廣泛之兩種蕨類——腎蕨與山蘇,進行火山浮石混合介質栽培試驗。結果顯示,經洗鹽後之火山浮石,於蕨類盆花栽培所需之混合介質素材選擇上,可替代市售珍珠石與白火山石;可供相關園藝業者參考應用,使飄洋過海之火山浮石成為園藝可利用資源之一(圖7)。

未來臺東農改場將努力擴展其他蕨類盆花應用火山浮石之栽培模式,提供火山浮石於園藝應用資訊。

本文經農傳媒編輯,轉載自113年9月號 第387期《農政與農情》,原文標題為〈火山浮石於蕨類栽培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