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菁寮
這幾年因為電影電視《無米樂》與《俗女養成記》,帶動臺南小鎮菁寮的觀光人潮,許多人前來找尋女主角的成長足跡時,總會前往「和興冰果部」吃一碗綿綿的香蕉冰。如今在城市裡已經消失的香蕉冰,在和興冰果部第三代黃介祿先生與牽手楊月璜女士的守護下,復古滋味仍是那樣美好。
嘉南平原上,水稻面積3,500公頃居全國之冠的臺南市後壁區,是米倉中的米倉。十五年前,紀錄片導演莊子與蘭權夫妻檔以《無米樂》,把後壁和崑濱伯推上臺灣紀錄片也能賣座的位置,後壁成為臺灣穀倉的代表性座標,樸素的農村再度成為臺灣人尋求慰藉的心靈故鄉。
「無米樂」紀錄片主角崑濱伯辭世,農委會主委陳吉仲24日偕臺南市長黃偉哲前往弔唁,表達最深切的哀悼,並與家屬討論公祭事宜,陳吉仲表示,總統蔡英文將於3月3日出席公祭時頒發褒揚令,表彰崑濱伯對臺灣土地與農業的貢獻。此外,農委會與臺南市政府也將共同製作紀念影片及紀念冊,永傳崑濱伯樂天、敬天、不畏艱難的精神。
以「無米樂」電影一炮而紅的老農崑濱伯(黃崑濱)20日下午在臺南市後壁區菁寮老家辭世,享耆壽92歲,親友說他走的安詳,各界發文哀悼,總統蔡英文表示,「崑濱伯和無米樂是每一個臺灣人的鄉愁」;副總統賴清德說,「從他所散發出臺灣農民敬天愛地的謙卑精神中,深刻感受到他的生命智慧」;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推崇崑濱伯是「臺灣農業的先行者,也是臺灣民主的見證者」。
慢下腳步當一個城市漫遊者,走讀臺北城南與屏東恆春,探索街道老屋細訴的古城魅力。距離市中心車程不到一小時的宜蘭南澳與臺南後壁,常常在旅程中擦身而過,若有機會停下腳步,定能為在地風土與人情深深著迷。無論是城裡城外,皆暗藏許多被遺忘的角落。這些時空交錯的隱市風景,成就一座城市的多元魅力。
想搭火車到後壁,唯有站站停的區間車可以抵達。走出臺灣現存少數的日式木造車站,前頭用《無米樂》紀錄片主角塑造的農人與水牛雕像,看得出這裡以農為業。跟著駐點土溝17年的「水牛設計部落」創辦人呂耀中漫遊後壁三個農業聚落——發掘土溝田邊小路的藝術巧思,在菁寮尋找傳統農人的智慧,再到仕安買包「仕代平安米」。縱使人口外流、高齡化已不是新聞,農村依然充滿草根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