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竹
臺灣氣候環境適合竹子生長,產業利用方式多,且其碳匯效益高於樹木,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綠色資材,農委會林務局今(8)日舉辦「新興竹產業發展願景論壇」,林務局表示,為了振興竹林生產,明年起原住民保留地竹林更新活化,每公頃獎勵3萬元;臺灣並已爭取到2024年舉辦世界竹會論壇,與國內外產學研各界交流。
竹子生長快速,約3、4年即可成材利用,碳匯效益被認為高於一般林木,且竹材纖維長、韌性高,也是應用多元的建築、工藝材料,農委會林務局推動新興竹產業發展,規劃短期、2025年前將更新竹林逾5千公頃,占全臺竹林面積2.7%,預估可達10.1萬公噸碳匯效益。
市面銷售植物殘枝粉碎機眾多,但處理纖維獨具韌性的竹材,常會使機械運轉失靈,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發「履帶式植物殘枝粉碎機」,能粉碎樹枝、稻草及綠竹,吃軟又吃硬,另可協助竹產業疏伐,將廢竹粉碎成碎料,回歸土壤或再製為園藝竹板。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利用廢棄綠竹桿研發綠竹板資材,不僅可用於栽培蝴蝶蘭,以及鹿角蕨、山蘇等觀葉植物,替代蛇木板;製作綠竹板還有利廢棄竹桿去化,讓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
農委會林務局主管林業、自然保育兩大業務,新的一年,局長林華慶要持續推動國有林產物永續利用,為臺灣人工林產業打造一個符合時宜的法規。臺灣竹林資源豐富,竹子生長快速,是速成、有利環保的材料,林務局也將在竹產業投入更多資源,協調修改法規,鼓勵原住民保留地等從事竹林生產經營。
目前常見竹漿製備技術耗能大、成本高,容易產生汙染,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發常壓蒸煮技術,不僅耗能、成本可大為降低,且使用蒸煮藥劑可循環利用,有助降低環境污染。此技術正進行技術移轉,目前已有業者洽詢。
林業試驗所表示,暹邏竹,又稱泰竹,是由該所前研究員林維治自泰國以種子方式引種回臺灣,分別栽種北、中、南各個植物園中,在扇平園區生長適應良好。其原產地為泰國、緬甸及中國雲南一帶,常栽植作為防風林、觀賞林及行道樹用;竹桿相當特別,是實心的,世界上僅印度實竹和本種有這種現象,原產地亦常被應用於小型建築之建材;竹筍在泰國亦供食用,味道相當甜美,甚至可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