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物防治
葉蟎類害蟲可危害草莓、洋香瓜、番茄等150餘種作物,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甚鉅,但因葉蟎類害蟲世代短、繁殖迅速,頻繁施藥容易導致抗藥性,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開發天敵生物防治技術,找到專剋葉蟎的「長毛小新綏蟎」,建立量產、收集、冷儲及釋放技術,有助技術承接業者計畫性生產,減少農民農藥使用。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推廣以赤眼卵寄生蜂防治秋行軍蟲等害蟲,開發出無人機GPS定位投放蜂球技術,每公頃只需5至10分鐘即可完成投放,省工省力,經試驗可應用於玉米、甘蔗及高粱產業,花蓮農改場今(21)日發表研發成果,包括寄生蜂球量產技術、GPS定位投放球體裝置製造技術均已完成技轉,技術產業鏈正式成形,有利農民落地應用。
聲波防治法正處於新興發展階段,這類型的防治法對環境友善且成本相對較低,但在研發上仍遭遇許多技術與資源投入的限制。國際上已有多個國家開始投入大量人力及資金研發有效的聲波防治方法,臺灣雖才剛剛起步,但短短幾年的研究已發現臺灣許多害蟲具有運用振動波溝通相關行為,也顯示聲波防治對此類害蟲應具有相當防治潛力。
臺東關山水稻田今年受到「稻黑椿象」危害,縣政府環保局接受鎮公所申請,專案開放焚燒稻草降低椿象族群,自15日起分區、分時段焚燒,降低空汙衝擊。稻黑椿象主要危害有機田區,今年有機稻田在農委會臺東農改場輔導以「黑殭菌」防治下效果良好,臺東縣府農業處表示,希望藉焚燒稻草徹底降低田間椿象族群,同時去化稻草殘渣。
蔬果是現代人飲食重要營養來源,我們之所以可以吃到鮮美蔬果,歸功於優良的栽培技術,然而蔬果採收後的修整、清洗、預措、選別分級、預冷、塗蠟、防腐、包裝、檢疫處理、貯藏及運輸等等採後處理作業,同樣影響蔬果品質及櫥架壽命,也成為現代農產品保鮮的重要關鍵。
對有機栽培來說,除了不使用化學藥劑,更試圖增加田間多樣化的生物種類,各種生物建立起的食物鏈關係愈完整,愈能彼此制衡,藉此維持各族群數量平衡。綠籬是用草木密植的圍牆,有美觀、阻隔等功能,田區適度種植樹木作為綠籬,可促進田間生物多樣化,讓農田生態系平衡,甚至有助抑制作物害蟲。
美國加州沃森維(Watsonville)外的蒼鷺有機農場,有最可愛的除蟲小幫手。那就是利用農場內巢箱繁殖的倉鴞(barn owl)、雙色樹燕(tree swallow)和西藍鴝(Western bluebird)。蒼鷺農場的主人是丹尼斯‧田村,15年前,他愛鳥的鄰居在他農場圍籬的柱子上掛起了小木箱,他也跟著開始觀察這些鳥兒的生態,如今他對鳥兒的行為如數家珍……
平腹小蜂田間釋放方式,目前有盒裝釋放5至7日齡的小蜂成蟲及釘掛卵片2種方法,盒裝的小蜂是在相對安全和穩定的環境中羽化,且小蜂能在盒中先完成交尾並可取食塗在盒內的蜂蜜,以較佳的生理狀態釋放至田間,僅需打開盒蓋使小蜂自行飛離,便可立即搜尋寄主開始寄生荔枝椿象卵。
農民種植農作物怕害蟲,常常恨不得除「惡」務盡,只要是蟲、看到就殺。但菸盲椿象會捕食粉蝨、潛葉蛾等害蟲;黃斑粗喙椿象捕食紋白蝶、斜紋夜盜蛾的幼蟲;瓢蟲則能捕食蚜蟲、粉介殼蟲,都是農民作物栽培的好隊友。
過去市售蘇力菌產品幾乎都是進口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以下簡稱藥毒所)積極研發本土蘇力菌,落實科技研發成果到產業化,近20多年來,已篩獲許多殺蟲活性良好的本土蘇力菌菌株,有些殺蟲範圍甚至超越市售國外商品。篩選本土微生物的策略,既合乎生態學利用本地天敵防治本地害蟲的原則,同時深具學術研究意義,其富藏的經濟價值更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