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態保育
地方創生跟生態保育怎麼結合?農委會林務局(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11年透過補助計畫,支持貢寮水梯田生態保育,讓這種具有高生物多樣性價值的私有地類型,找到適合的保育經營策略及工具。在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的營運下,進一步活化當地廢校吉林國小的空間,成為留住關係人口的公共空間。
貢寮水梯田透過跟研究單位的合作,證實了梯田涵養水源及關注物種重要棲地的生態系服務價值。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管理的「國有非公用邊際土地」提供認養,繼108年活化國家資產後,今(19)日與環保團體共同簽約臺北市、新北市、宜蘭縣地區國有邊際3案、土地面積101公頃,這是北部首度合作案,更是林務局首度加入,將土地交由環團依提出的認養計畫,執行區域內環境整理維護、辦理復育生態及協助巡查國有土地等事宜。
農委會林務局改善林道既有構造物,以在地可取得自然材料搭設簡易脫困設施,如木梯、坡道、繩網等,讓白鼻心、食蟹獴、黃喉貂等利用脫困、通行,且因為這些友善設施,林道構造物反而可供動物取得水源,甚至成為微棲地。
「生態環境是人們得以安適生活的『本金』,運用生態環境的資源從事作物生產、文化休閒則是『利息』。惟有生態環境健康、本金充足,我們才能享有豐沛的利息,這就是生態系服務的意涵,也是林務局各項政策的運作核心。為了守護『生態本金』、讓大眾持續利用『生態利息』,生態服務給付(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PES)就是一個兼顧永續生態並照顧農民的策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棲地經營科科長石芝菁說明,生態服務給付有時被稱作「生態薪水」,用於補貼協助保育生態的農民,給予適度的經濟支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為減緩國內道路建設及車禍對野生動物生存的威脅,讓石虎、穿山甲、水獺、陸蟹等野生動物免於滅絕危機,於9 年前發起路殺社公民科學計畫,廣邀民眾參與路死野生動物拍攝紀錄與回報(2 年前將回報物種擴及寵物與犬貓),並與多個道路管理單位合作,匯集全臺及各離島約18 萬筆路死動物時空資料,從中歸納整理出131 個動物路殺嚴重的好發路段。
曾經,我是一條野溪,經歷過跌宕起伏、流過蜿蜒曲折、見過平靜和緩。最近,有些人開始關心我健不健康,或是把我曾有的美好告訴更多人。我不知道有沒有機會恢復往昔的樣貌與活力,但我相信,只要人類願意來溪邊走走,細聽我的美麗與哀愁,也許就能找出新的共生方式。
面對工程與生態的衝突,林務局集水區治理組組長王昭堡表示,107年林務局國有林治理工程全面推動生態友善機制,各林管處成立工作圈與專家學者討論治理工程的必要性及現場狀況,並進行生態檢核評估施工面向,希望讓工程既有安全性,也能兼顧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