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狂犬病
農委會防檢局監測國內野生動物狂犬病疫情,執行小型食肉目野生動物捕捉監測計畫,今年1月間於苗栗縣卓蘭、泰安等鄉鎮捕捉到3隻鼬獾,在安置期間死亡、未發病,但經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檢驗,確診感染狂犬病,是苗栗縣轄首次檢出鼬獾狂犬病陽性案例。
農委會為了守護國內225萬隻家犬家貓及15萬隻遊蕩犬的生命安全,人道處理154隻走私貓,臺灣大學獸醫學院教授費昌勇表示,貓的狂犬病潛伏期可能長達數年,走私貓不開放認養是絕對正確的,因為「不能把不定時炸彈丟給老百姓」;中興大學獸醫學院院長張照勤指出,貓作為機械型傳播者的角色,口蹄疫、非洲豬瘟等病毒可能藉此入侵國內。
入冬以來,歐洲陸續傳出禽流感疫情,鄰近日本及韓國也爆發H5N8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臺灣則於109年12月在茄定濕地候鳥排遺檢出H5N8亞型高病原禽流感病毒,且與日本近期發生禽流感疫情的病毒高度相似。農委會防檢局長杜文珍表示,已啟動強化預警機制、提升防疫因應機制等措施,防範疫情傳入,尤其在養禽場緊盯防鳥圍網完整架設,也在地方防疫機關的消毒車上裝置GPS,全盤掌握消毒軌跡。
有人在基隆市暖暖區碇內抽水站附近拾獲1隻東亞家蝠,基隆市動物保護防疫所14日將蝙蝠送畜衛所檢驗,結果檢出臺灣蝙蝠麗沙病毒。麗沙病毒不是法定動物傳染病,但有人畜共通傳染之虞,雖然目前沒有人類感染案例,仍需多加小心。
曾經協助調查、監控山區野生動物感染狂犬病而撿拾野生動物大體的路殺社成員,將有新任務,防檢局6月將啟動「因應新冠肺炎擴大篩檢野生動物傳染病」計畫,已獲得路殺社同意提供協助,不過,這項任務因風險偏大,因此僅限參加系統化調查的資深會員參加,撿拾野生動物大體對象包括:哺乳類、鳥類,以及蛇類。
當環境不斷變化時,疾病發生模式與疾病對人類及動物族群的影響也會改變,因此這門新興研究領域連結了不同學門,範圍包含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及生態系統健康等相關學門,希望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並解決在生態環境中所發生的疾病相關問題。
2013年臺灣打破52年無病例的紀錄,重回狂犬病疫區。隔年,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下稱畜衛所)與法國南錫(Nancy)狂犬病參考實驗室合作研究狂犬病防疫。在法方輔導下,畜衛所今成立「亞洲狂犬病診斷能力比對中心」,為法國以外全球唯一分部,未來將負責提供亞太地區狂犬病實驗室的檢驗樣本,協助各實驗室測試、維持儀器檢驗敏感度、確保檢驗人員正確操作實驗,提升狂犬病防疫強度。
為全面防堵疫情,林務局也再次呼籲民眾切勿攜帶犬貓前往森林遊樂區,依據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若發現私帶寵物進入森林遊樂區、平地森林園區及拉拉山自然保護區等公告區域內,可處5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同時,在進入國家森林遊樂區時,切勿接觸或餵食野生動物,如有發現疑似感染狂犬病的動物,應立即通報動物防疫機關或林務局所屬各林區管理處。
防檢局表示,該局自97年即開始監測蝙蝠麗沙病毒,迄今(107)年7月20日止,共檢測蝙蝠腦組織857件,平均每年監測100餘件,曾於105年及106年在臺南市及雲林縣之東亞家蝠檢體中發現臺灣蝙蝠麗沙病毒。而本案自撿拾後迄今無再發生案例,屬於單一蝙蝠感染個案,且絨山蝠為食蟲蝙蝠,分布在臺灣低海拔地區及金門,棲息於屋舍縫隙中屬中大型種,請民眾避免接觸以保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