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沿近海漁業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漁業資源復育物種繁殖計畫」預定8年開發十大物種人工繁養殖技術,第一期計畫繳出亮麗期中成績單,成功繁養殖黑喉、土魠創下全世界首例;人工繁殖種苗放流,增裕沿近海漁業資源也有初步成果,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已證實,野外捕撈銀塔鐘螺34%帶有放流種苗基因。
黑喉與紅喉是我國沿近海漁業捕撈的深海魚種,屏東東港稱黑喉為「月子魚」,紅喉在日本則有「白身のトロ(白身鮪腹肉)」的美譽,均是肉質細緻、營養佳的魚種,市場需求旺盛。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克服深海魚捕撈難取得活魚的障礙,成功建立人工繁養殖技術,其中又以黑喉最快明年有望達成「完全養殖」里程碑,將為養殖產業增添生力軍。
康氏馬加鰆俗稱土魠魚,是具高經濟價值的魚種,每年秋冬時節會洄游到臺灣沿近海,為漁民帶來可觀收入,近年卻面臨資源萎縮、漁獲量低迷的危機。水產試驗所從2021年展開沿近海資源復育計畫,並在去(2023)年首度完成土魠魚人工繁殖。然而土魠魚生性兇猛,又有不能離水過久、魚苗不耐高溫、遭遇擠迫易死亡等「嬌貴」特性,都是復育路上的挑戰。
漁業署自104年起陸續要求沿近海作業漁船要做卸魚申報,從手寫紙本一路進化到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App申報,今(7)日舉辦「111年度全國卸魚申報表揚頒獎典禮」,1百艘漁船從全國2萬艘漁船中脫穎而出獲得表揚,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頒獎表揚很重要,實質獎勵更重要,要請漁業署研議獎勵機制,例如可優先拍賣,讓落實卸魚申報的漁民獲得更大的鼓勵。
農委會今(29)日舉辦「全區漁青高峰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領銜邀請全國遠洋、沿近海及養殖三大漁產業青年代表,討論漁業政策10年長期發展策略,擬訂未來十年漁業政策白皮書7大策略,包括改善遠洋漁業漁工人權、復育沿近海漁業資源等。
經濟部7月發布「「離岸風力發電區塊開發場址規劃申請作業要點」,啟動離岸風電第三區塊開發作業,並提出「離岸風電選商機制規劃」草案,環保、漁民團體及學者專家今(19)日舉行記者會,認為經濟部不顧生態,壓縮海洋保育永續空間;漁民更表示,經濟部犧牲沿近海漁業、枉顧漁民生計與安全。
漁業署9月預告《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規定沿近海漁民使用刺網漁具須清楚標示屬名。可以書寫、噴漆、烙刻或標籤等方式,在刺網的浮球及浮子上清楚標示「漁船統一編號」,110年7月1日起若未在刺網漁具上標示漁船統編,海巡署可拒絕漁民出海,並移送漁業署開罰,罰緩3萬元至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