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政策白皮書七大策略今發表 漁青加入未來十年改革

農委會今日舉辦「全區漁青高峰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領銜邀請全國遠洋、沿近海及養殖三大漁產業青年代表,討論漁業政策10年長期發展策略,擬訂7大策略。(攝影/游昇俯)

農委會今(29)日舉辦「全區漁青高峰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領銜邀請全國遠洋、沿近海及養殖三大漁產業青年代表,討論漁業政策10年長期發展策略,擬訂未來十年漁業政策白皮書7大策略,包括改善遠洋漁業漁工人權、復育沿近海漁業資源、建構加工冷鏈等基礎設施,以及強化科技研發以因應氣候變遷等。陳吉仲說,漁青有漁工人權、漁業資源永續的觀念,整合漁青才能具體落實未來漁業政策。

臺灣漁業從業人口約34.7萬人,包含3.5萬名外籍船員,從業人數逐年降低;現有一類漁港9處、二類漁港211處,漁船(筏)2.2萬艘,漁船筏也隨著汰舊換新逐漸減少。未來十年漁業政策白皮書擬訂長期發展七大策略包括「精實遠洋漁業」、「復育沿近海漁業」、「壯大養殖漁業」、「完善基礎設施」、「強化人才培育」、「掌控產銷調節」及「提升科研能量」。

農委會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全球漁業資源下降,我國雖從歐盟打擊IUU(非法、未報告及不受規範)漁業黃牌除名,但仍受到美國給予船員人權改善建議,漁業署將與國際合作落實管理,目標2030年前達成遠洋漁業觀察員5%以上,卸魚漁獲檢查20%以上,調降遠洋小型鮪延繩釣漁船30%漁撈能力,收購200艘遠洋漁船,避免產生系統性IUU危機。

農委會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全球漁業資源下降,我國仍受到美國給予船員人權改善建議,漁業署目標2030年前調降遠洋小型鮪延繩釣漁船30%漁撈能力,收購200艘遠洋漁船,避免產生系統性IUU危機。(攝影/游昇俯)

沿近海漁業資源因刺網漁業過度捕撈而匱乏,漁業署將訂定刺網漁業禁漁區,每年輔導350艘轉型,現有1萬2,800艘刺網漁船,預計2030年前減少刺網漁船艘數40%。臺灣漁業產值來自陸地上的養殖漁業已大於來自海上的漁業,漁業署也將在2030年前增加8處養殖生產區,改善海域環境「海中造林」,並以海為田,將海上箱網養殖從目前0.3萬公噸提升至1.5萬公噸,壯大養殖漁業。

漁業署也預計建構加工及冷鏈物流體系,在2030年內輔導15處漁產運銷設施改善或改(遷)建,增加20處初級加工場、區域加工廠或冷鏈物流中心。陳吉仲指出,之前發布的四年養殖漁業政策,養殖漁業所需進、排水基礎設施到冷鏈、初級加工設備等,已預計4年投入逾60億元預算,未來沿近海漁業,包括結合休閒、觀光旅遊等基礎設施,農委會都會大力投入。

陳吉仲說,此次整合全國漁青正因他們是未來漁業發展最重要人力資本,不管遠洋漁業執行漁工人權保障,依照國際規範捕撈,或是復育沿近海漁業資源,他們都有很好的觀念可以具體落實,他們也是七大策略中強化人才培育的重點。

遠洋漁青代表紀添議表示,他是傳統漁民家庭長大,從小看著父親對待漁工、船長、輪機長的態度,深信(外籍)漁工是漁民最好的朋友,沒有漁工一起打拚遠洋漁業會受到很大打擊,未來遠洋漁青一定配合漁業署支持聯合國漁業工作公約(C-188公約),改善漁工人權。

沿近海漁青代表魏培修指出,近年沿近海漁業投入人員很少,主因就是流刺網大小通吃,讓漁業資源匱乏;唯有沿近海資源復育,資源豐富,才有可能帶來沿近海漁業、甚至休閒產業的收益。

養殖漁青代表陳啟宏表示,養殖漁業產值日益壯大,但養殖業最需要的就是冷鏈建設,特別是受到疫情影響,外銷出不去,內銷需要冷鏈,感謝農委會支持冷鏈基礎建設,也希望國人支持國產漁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