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神級省水設施 智慧滴灌省水又省澆灌人力

面對乾旱年,除了搶水,省水節水更重要,有機農謝萬來建置以色列滴灌設施栽種小黃瓜、番茄等溫室作物,比一般溝灌方式省水,蟲害與雜草都少,並且智慧化透過APP就能遠端管理監控,等於省下百分百澆灌人力,他經驗分享,臺南、嘉義地區明年停灌,農委會補助管路灌溉設施補助,鼓勵農民多多申請。

新聞
【區域農業新世代系列報導】氣候變遷下友善節水、全面提升雜糧產量 北臺灣的農業永續新思維

過去,臺灣農作栽培模式大多是全年持續栽培為主,憑藉頂尖技術與農民勤奮,尤其是北臺灣的水稻一年兩作、寫下高產量奇蹟,然而隨著栽培環境的轉變、國人米食攝取量逐年降低,加上氣候變遷下水資源稀缺,該如何找尋農業永續發展的新方向?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讓柑橘不受凍 桃園農改場有妙招

氣候變遷帶給農業的挑戰日趨嚴峻,8日桃園農業改良場辦理「北部地區因應氣候變遷之農業技術研發成果發表會」,會中不只是介紹桃園場近年在水稻、雜糧、蔬菜及果樹等育種策略和成果,也向農民介紹一套低資材成本的柑橘禦寒技術,盼能降低農民的損失。

新聞
極端氣候加速新型病害擴散 掌握致病時機調整抗逆境策略

臺灣四季作物生產體系中,傳統作物病害生態雖然複雜且經常爆發特殊疫情,但經適當防疫處理,終能趨於平衡。現今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已明顯影響作物生產、植物病蟲害消長,導致新型病害崛起,並改變植物病害流行分布與傳播規模。於驟變環境中,植物病害管理若未能與時俱進,未來將危及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林聰賢:十年內完善農業灌溉用水,發展農業韌性機制

為期兩天的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今天落幕,超過300位產官學代表透過分組會議、綜合討論等過程,得出73項結論,其中農業用水議題備受討論,臺灣今年中南部一期稻作缺水,八月底卻因熱帶低壓帶來的暴雨致災,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於大會中宣示,將在十年內完善農業灌區內外的灌溉系統,同時力推耗水作物轉作雜糧、廣設農塘等方式,建立屬於臺灣農業永續發展的韌性機制。

新聞
豐年雜誌「極端氣候灌溉學」入圍2018《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

2018《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今天公布第二屆入圍作品名單,共計95件入圍,其中豐年社出版的《豐年雜誌》5月號封面主題「極端氣候灌溉學」,探討臺灣如何在旱澇不均的氣候變遷下,更有效利用水資源,獲評審肯定,入圍專業組平面類。

新聞
因應氣候非旱即澇,東南亞提升農業韌性可給臺灣哪些參考?

盧虎生認為,臺灣對於如何調適旱、澇的農業研究仍太少,例如研究耐熱稻米時,應有加熱設備,逐步觀察稻子表現;發展標準模組化的養殖池,試驗魚在冷熱環境下的表現。因應氣候變遷的基礎工程,刻不容緩。

新聞
寒流來襲不再「剉咧等」,各類作物防寒應對指南

農傳媒整理自農委會、農糧署、高雄區農改場、臺南區農改場、臺中區農改場相關資料,針對不同作物的防寒措施,提供給農友參考。農民需密切注意氣象資訊,適度採取各項防寒措施,以減少農作物災害及財產損失。

新聞
227那天,蔬果如洪水般湧入,拍賣員喊到燒聲…

臺北農產運銷公司2月24日起連休三日,2月27日復工後蔬果到貨量創歷史新高,價格滑落三成,讓農民怨聲載道。外界將責任全推向北農假放太多,讓北農大喊:「不公平!」

新聞
冬季首波寒流報到,農漁防寒別輕忽

近期天候濕冷,宜蘭及花蓮地區已連續降雨多日,許多病害蓄勢待發,另外,今年冬季第一波寒流將報到,1月9日起至1月11日因受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氣溫將再度下降,預估嘉義以北到宜蘭的空曠地區因輻射冷卻效應,可能出現攝氏7至9度的低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