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極端氣候
在因應乾旱的長期策略上,農水署將透過科技計畫布建智慧灌溉系統,讓水資源能自動地滿足不同田區、作物需求,既省水、作物還長得更好。農水署並持續擴大灌區外農地供灌服務,引導產業發展,加速灌排設施更新改善,提升用水效率。
桃竹苗二期稻作史無前例供灌到一半停灌、嘉南地區明年一期稻作也停灌,一切都是因為極端氣候導致的乾旱,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11日表示,將與科技部、經濟部水利署合作,成立水資源戰情室,控制農業供灌系統的智慧水閘門,操作減量供灌或分區輪灌,以有效調度水資源,減少因乾旱而實施全面停灌的機會。
面對乾旱年,除了搶水,省水節水更重要,有機農謝萬來建置以色列滴灌設施栽種小黃瓜、番茄等溫室作物,比一般溝灌方式省水,蟲害與雜草都少,並且智慧化透過APP就能遠端管理監控,等於省下百分百澆灌人力,他經驗分享,臺南、嘉義地區明年停灌,農委會補助管路灌溉設施補助,鼓勵農民多多申請。
過去,臺灣農作栽培模式大多是全年持續栽培為主,憑藉頂尖技術與農民勤奮,尤其是北臺灣的水稻一年兩作、寫下高產量奇蹟,然而隨著栽培環境的轉變、國人米食攝取量逐年降低,加上氣候變遷下水資源稀缺,該如何找尋農業永續發展的新方向?
氣候變遷帶給農業的挑戰日趨嚴峻,8日桃園農業改良場辦理「北部地區因應氣候變遷之農業技術研發成果發表會」,會中不只是介紹桃園場近年在水稻、雜糧、蔬菜及果樹等育種策略和成果,也向農民介紹一套低資材成本的柑橘禦寒技術,盼能降低農民的損失。
臺灣四季作物生產體系中,傳統作物病害生態雖然複雜且經常爆發特殊疫情,但經適當防疫處理,終能趨於平衡。現今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已明顯影響作物生產、植物病蟲害消長,導致新型病害崛起,並改變植物病害流行分布與傳播規模。於驟變環境中,植物病害管理若未能與時俱進,未來將危及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
為期兩天的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今天落幕,超過300位產官學代表透過分組會議、綜合討論等過程,得出73項結論,其中農業用水議題備受討論,臺灣今年中南部一期稻作缺水,八月底卻因熱帶低壓帶來的暴雨致災,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於大會中宣示,將在十年內完善農業灌區內外的灌溉系統,同時力推耗水作物轉作雜糧、廣設農塘等方式,建立屬於臺灣農業永續發展的韌性機制。
2018《全球華文永續報導奬》今天公布第二屆入圍作品名單,共計95件入圍,其中豐年社出版的《豐年雜誌》5月號封面主題「極端氣候灌溉學」,探討臺灣如何在旱澇不均的氣候變遷下,更有效利用水資源,獲評審肯定,入圍專業組平面類。
盧虎生認為,臺灣對於如何調適旱、澇的農業研究仍太少,例如研究耐熱稻米時,應有加熱設備,逐步觀察稻子表現;發展標準模組化的養殖池,試驗魚在冷熱環境下的表現。因應氣候變遷的基礎工程,刻不容緩。
農傳媒整理自農委會、農糧署、高雄區農改場、臺南區農改場、臺中區農改場相關資料,針對不同作物的防寒措施,提供給農友參考。農民需密切注意氣象資訊,適度採取各項防寒措施,以減少農作物災害及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