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農科技】田間紀錄技術再升級 物聯網和產地數據協力提升作物品質

因應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視,還有極端氣候造成作物產期與品質的問題,使得農作物栽種過程的管理設施,成為不少農企業管理上的必要配備。

新聞
99年老牌農校拚創新,嘉大創植物教學醫院和空拍機隊

傳統農業名校國立嘉義大學,後天將歡慶99歲,腳步絲毫不停滯,今宣布掛牌成立植物教學醫院,整合農學院植醫、農藝、園藝等科系,農民可帶著生病植株來求診,由9位具實務經驗的教授免費診療,同時培養下一代植醫人才;還斥資200萬,首創全國農校空拍機隊,大手筆提供54台無人機供學生使用。老校新生,用創新思維幫學生和臺灣農業找出路。

新聞
創造綠能下的綠金生產,2018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表「農電共生」成果展示

2018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於9月27日至29日盛大展出,永續發展館為三大主題之一,繼臺灣修法推動非核家園後,發展綠色能源已成為國內能源政策的軸心,預計在2025年綠能裝置容量須達20GW,估計其中約17GW需要來自地面太陽能設施,換算總共需要約25,000公頃的土地。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小國如何創造大農業?南方農業論壇:團隊合作與策略聯盟是關鍵

高雄市農業局每2年辦理1次的「南方農業論壇」,9月14、15日兩天在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舉辦第4屆論壇,本屆論壇主題為「小國大農業:逆勢突圍創造大商機」,邀請荷蘭、日本、馬來西亞等國際性農企業代表跟臺灣農業產官學界交流。面對農產品國際市場的競爭,荷日代表均強調團隊合作及策略聯盟的重要性。

自動化、溫室、哈密瓜、水耕、綠湖旗緣溫室水耕農場、傅名揚、智慧化、農業
新聞
靠數據、自動化環控及差異化取勝,只靠一人也能溫室生產精品洋香瓜

高雄市旗山區「綠湖旗緣溫室水耕農場」負責人傅名揚,7年前將智慧農業逐步導入農場的溫室,運用數據以及自動化環控系統,以精品作為市場定位,生產品質穩定的日本洋香瓜,單顆售價最高1,500元。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在時常面臨人力短缺的農業環境之下,這兒的缺工問題並不存在,整個農場溫室的生產管理,只需傅名揚一人就可搞定。

新聞
缺工荒下導入智慧管理,臺灣茶產業能否脫胎換骨?

國內每年可生產1.3萬公噸的茶葉,不過產量不足以供應市場需求,得再從國外進口3萬公噸的茶葉,再加上近年茶產業面臨缺工、氣候、小規模生產等問題,讓整個產業備受挑戰。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去年開始將智慧農業導入茶產業,開發茶葉產期預估模式,收集茶葉生長資訊及監測氣候以預估產期,有助於農民安排採收及加工時間,解決缺工問題,另外也建置自動滴灌及液肥系統,可省水達50%並能省工及精準施肥。

新聞
用AI增進農業、環境與生態永續,微軟與國家地理百萬美金徵求好點子

微軟和國家地理合作推出達100萬美金的人工智慧地球創新補助計畫(AI for Earth Innovation Grant program),徵求任何與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遷與水資源保護相關的人工智慧運用提案。申請即日起至10月8日,入選名單將於12月公布,評選結果以15組為限,入選者最高可獲資助金額達20萬美金,並享有微軟雲端智慧工具、國家地理社群與實驗室支援。

新聞
沙漠中的農業奇兵,以色列導入科學思考,從機會財改賺管理財

臺灣自1998年開始引進以色列耐滴芬(Netafim)公司的滴灌技術進行試驗,林良懋是重要推手,當時擔任台灣花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工程經理的他,希望透過滴灌技術幫助彰化縣田尾鄉提升花卉外銷競爭力,但是辦了幾十場說明會,也沒有農民願意買單。最後是在雲林縣虎尾鎮農會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的支持下,這項滴灌技術才開始在雲林縣虎尾鎮落地發芽。

新聞
迎向國際挑戰、創造小國大農業,「第四屆南方農業論壇」8月開放報名

過去3屆論壇主題聚焦農業六級產業化的實踐做法或案例分享,帶動小農和農企業從一級生產端的思維,升級至農產品加工與品牌化服務的階段,現今臺灣農業已經與時俱進,累積的實力創造進軍國際市場的契機,因此,本次論壇根據產業最新趨勢,規劃分別為「小國大農業」、「新南向」、「地方創生」、「智慧農業」、「黃金農企」等5大主題,邀請來自荷蘭、日本及馬來西亞及臺灣產業專家與會交流,將國際實務經驗帶入台灣,刺激本土農業創新發展。

新聞
擺脫獨尊高山茶思維,茶改場要用智慧農業推廣平地茶種植

臺灣茶葉一年產值上看1500億元,然去年臺灣茶葉種植面積降到史上新低11,700公頃,加上受極端氣候影響,部分茶區減產,今年茶菁收購價上揚四到六成。為幫助茶農面對缺工與氣候變化問題,茶業改良場表示,未來將推廣平地茶種植,擺脫過去獨尊高山茶的思維,並引進智慧農業的概念,以機械配合智慧軟體,協助臺灣茶農找出平地茶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