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綠能下的綠金生產,2018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表「農電共生」成果展示

文/ 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首圖提供/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2018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於9月27日至29日盛大展出,永續發展館為三大主題之一,繼臺灣修法推動非核家園後,發展綠色能源已成為國內能源政策的軸心,預計在2025年綠能裝置容量須達20GW,估計其中約17GW需要來自地面太陽能設施,換算總共需要約25,000公頃的土地。

臺灣土地資源有限,推動上述太陽能能源政策時,勢必會影響到農業用地的利用,近年來「假種田、真種電」的爭議現象也不斷浮出檯面。為找出平衡能源政策與農業發展產生競爭的解決方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透過篩選出合適農電共構下的作物品項與栽培套組技術,期望能提供農友與光電業者參考與依循,其相關技術成果也被列為本次展區的亮點技術之一。

永續發展館特別規畫農電共構營運體系展示台。(圖片提供/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農電共構之智慧農業開發系統

智慧農業已是未來發展趨勢,太陽能光電溫室透過導入智慧管理系統,以解決光電業者栽培技術及人力不足。系統程式包含環境感測器(光、溫度、濕度、土壤濕度)、控制器韌體程式,以及物聯網與無線通訊技術開發,可依據感測器種類進行閥值設定,並自動啟動對應管理裝置,達到即時監測環境與控管,紀錄同步上傳資料庫。此技術可應用於各式溫網室及營農型太陽能光電設施下,進行作物智慧栽培管理。

智慧農業開發系統運作架構。(圖片提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案例一:耐熱蔬菜栽培套組

通常合適夏季栽培的蔬菜種類較少,為提供業者栽培作物的清單,農業試驗所篩檢出可適用於太陽能板40%遮蔽率之蔬菜品項,包括:小白菜、青梗白菜、芥藍、蕹菜、茼蒿及莧菜等。其中,以有機栽培方式的葉菜類蔬菜栽培評估結果顯示,小白菜可達傳統露天栽培產量的7成,其採收期為定植後約16天,相對少於其他蔬菜,且複作指數高,成為首選品項。

葉菜類部分測試10種品項:小白菜4項品種、青梗白菜2項品種、芥藍菜2項品種及芥菜2項品種,青梗白菜類如綠光一號、綠愛等2個品種,約可達平均產量7成。(圖片提供/農業試驗所)

案例二:瓜果蔬菜輪作栽培套組

瓜果類蔬菜為較高經濟價值的作物,為提升農電共構的多元化生產,目前篩選出適於不同季節在太陽能板40%遮蔽率的瓜果類蔬菜品項,包括東方甜瓜(美濃瓜)、小胡瓜、苦瓜及南瓜等4種,並建立配套之栽培管理模式(施肥、灌溉、理蔓)及輪作系統,提供業者更多元的作物品項可以選擇,在農電共構營運體系上更具競爭優勢。

不同作物在太陽能光電溫室下也有其適合栽培的季節,例如東方甜瓜適宜春作及夏作,南瓜與苦瓜則適合秋冬作,小胡瓜全年都可以種植。圖中為小胡瓜栽培情形。(圖片提供/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案例三:山蘇花孢子播種技術

山蘇為農電共構經營下常見的作物品項之一,為選拔出口感不具苦澀味且產量高的葉用山蘇品種。先利用山蘇之孢子及分生技術大量繁殖品質均一的種苗,提供給種苗業者及營農型太陽光電設施業者進行栽培繁殖,並生產出高品質的有機山蘇蕨菜,極具市場競爭力。

適合農電共構40%遮蔽率下的作物品項清單。(圖片提供/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期望透過此次在創新技術博覽會的成果展示,讓大眾瞭解農電共生是具有可行性的,只要選對合適的作物品項,配合環境設施與技術的改善,便能正常進行作物的栽培及收穫,亦在農電共構經營上獲得加值回饋,除了在農作收益外,額外增加綠電躉售上的長期收益,進而達到「綠能下的綠金生產」,農電共榮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