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麥當勞標榜旗下肉雞不打生長激素,養雞協會籲停止影射式廣告傷害產業

文/郭琇真 首圖提供/黃勝裕

知名速食業者台灣麥當勞日前發表廣告宣傳所使用的雞肉絕不施打生長激素,引發國內養雞團體不滿,認為此舉暗指其他雞農有施打生長激素的情形。事實上,這類謠言屢見不鮮,台灣麥當勞也並非首次做這類廣告,專家與養雞業者雖多次澄清,仍擺脫不了一般民眾誤信謠言的困擾。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理事長陳國村表示,麥當勞本意雖然是要幫產業解釋,但影片內容只講自己肉雞場沒打,容易讓大眾誤以為其他非麥當勞旗下的雞農有施打生長激素,傳遞錯誤的訊息。畜產專家說明,肉雞產業因育種技術不斷精進,目前市面上根本沒有肉雞的生長激素產品。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則強調,人的生長激素要價不斐,國內白肉雞一隻平均上市只賣80至90元,雞農根本用不起,麥當勞此舉已非第一次,他們將致電和麥當勞的肉品供應商溝通,要求對方修正內容。

IFrame

育種技術、飼料配方、禽舍改善,肉雞長更快

「白肉雞因為施打生長激素才能長得快」、「多吃有打生長激素的炸雞可以豐胸」這類食安流言、豐胸偏方以訛傳訛數十年,許多消費者總信以為真。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解釋,目前國產白肉雞飼養約33到35天,即可達到1.8至2.1公斤的上市水準,除了國際間育種技術不斷往前邁進外,國內飼料配方的精進、雞舍改為水簾式密閉設備等,都是讓白肉雞生長時間不斷縮短的因素。

目前國產白肉雞主要有兩大品種,分別是愛拔益加(Arbor Acres)和樂斯(Ross),皆來自美國安偉捷育種公司。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陳志峰表示,國際育種公司在選拔商用肉雞的父母代時,會特別看重飼料換肉率、增重等性狀的表現,挑選這些性狀遺傳率高的品種交配產生子代,讓白肉雞在更短時間內長的又胖又壯。

根據農委會畜產試驗所資料顯示,臺灣大約在1963年引進白肉雞,當時白肉雞需飼養8週才能達到1.8公斤的上市體重。這50多年因育種技術不斷精進,如今的品種大約飼養5週就可長到2公斤。

除此之外,飼料配方的改善也是促使肉雞長更快的原因。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秘書長王建培解釋,目前國內飼料廠在供應白肉雞飼料時,會依據不同生長階段的肉雞給予不同的熱量和營養成分,主要有三期,分別是小雞料、中雞料和大雞料,像剛出生的小雞需要大量的蛋白質補充,所以飼養前期(約0~10天)的飼料蛋白質和熱量的成分通常會比較高。

王建培表示,雞農逐漸淘汰開放式禽舍,改為水簾式也是一大關鍵,「雞和人一樣,天氣熱食慾就會變差,」以前開放式,雞農每到夏天都得灑水或抽風讓禽舍的環境降熱,避免雞隻熱緊迫才有辦法吃得下飼料,現在大多飼養者都改成水簾式,雞住的環境就像在冷氣房,隨時有濕度、溫度的調控,採食量就不會因為季節而有變化。

國內飼料廠供應白肉雞飼料會依據不同生長階段的肉雞給予不同的熱量和營養成分。(圖片提供/御正童仔雞)

生長激素昂貴,用在肉雞划不來

王建培指出,以目前國內毛雞價格計算,一隻雞(3.3台斤)上市價格大約在80至90元間,而用來改善人類矮小症的生長激素1c.c.就要價2000元,「雞農根本用不起,也不需要使用。」

陳志峰也說,以畜產業來說,目前僅美國肉牛允許可施打生長激素,肉雞產業因為育種技術不斷精進,國際上根本沒有公司想把雞的生長激素商品化,即便真有公司發展出商品化產品,價格勢必會比人體的還要貴。

今年剛獲得產銷履歷達人選拔的嘉義縣農二代黃勝裕則以自身飼養經驗舉例,以九月初毛雞價格1台斤26.8元計算,一隻雞(3.3台斤)可以賣到88.44元,但扣除小雞成本(八月時價24元)、防疫保健的益生菌、飼料、墊料、廠房水電費等,大約只剩下5.44元的利潤,但這還不包含其他廠房設備折舊、工錢、請人抓雞等費用,白肉雞利潤薄,農民根本不可能去用昂貴的生長激素。

黃勝裕說,他可以理解為何麥當勞影片中的雞農會說出那樣的話,因為自己有在經營品牌,許多消費者上門最愛問「你們有沒有使用生長激素?」雞農為了明哲保身都會澄清,但是他都會進一步強調說明產業界本來就不會使用生長激素,讓消費者能有更全面的了解。麥當勞影片中只以自己品牌正面標榜,容易讓一般大眾誤以為真有其他養雞場在使用,無形中傷害了整個產業。

王建培表示,麥當勞此舉已非第一次,兩年前也曾製作類似的廣告內容誤導大眾,他們將會致電和麥當勞的肉品供應商進行溝通,必要時更會行文要求對方修正內容。

對此,臺灣麥當勞表示,麥當勞透過市場調查發現消費者普遍對生長激素議題有疑慮,因此該則廣告才會設定透過在地特約雞農現身說法,讓消費者瞭解臺灣白肉雞的飼養過程,藉由育種、飼養技術、優質飼料和良好的飼養環境,不會也不需要施打生長激素。目前麥當勞已停止在電視上播出,至於網路YouTube是否下架,截至截稿前麥當勞尚未回應。

台灣麥當勞廣告再度宣傳旗下雞肉絕不施打生長激素,引發養雞產業不滿。(圖片擷取自麥當勞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