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復育
自然碳匯是地球上能吸收和儲存碳的生態系統,可吸收大氣中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減緩氣候暖化。依環境生態系,自然碳匯可分為土壤(黃碳)、森林(綠碳)以及沿岸與海洋生態系(藍碳),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9年的報告指出,藍碳的儲碳量遠高於其他兩者,而臺灣四周環海,發展藍碳相關產業具絕佳優勢。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漁業資源復育物種繁殖計畫」預定8年開發十大物種人工繁養殖技術,第一期計畫繳出亮麗期中成績單,成功繁養殖黑喉、土魠創下全世界首例;人工繁殖種苗放流,增裕沿近海漁業資源也有初步成果,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已證實,野外捕撈銀塔鐘螺34%帶有放流種苗基因。
黑喉與紅喉是我國沿近海漁業捕撈的深海魚種,屏東東港稱黑喉為「月子魚」,紅喉在日本則有「白身のトロ(白身鮪腹肉)」的美譽,均是肉質細緻、營養佳的魚種,市場需求旺盛。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克服深海魚捕撈難取得活魚的障礙,成功建立人工繁養殖技術,其中又以黑喉最快明年有望達成「完全養殖」里程碑,將為養殖產業增添生力軍。
小米原本是原住民族部落傳統作物,但因原鄉人口向都會地區移居,部落不再種植小米等因素,使得小米種原快速流失,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自110年起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建立小米種原保存體系,近四年來成功自花蓮、臺東及屏東等原鄉部落收集216個小米品系,至今已成功繁殖更新178個品系,進而讓種子回歸部落在地保種。
約在5年前,新北市一批潛水志工有鑒於沿近海珊瑚礁生態劣化,不僅魚不來,連軟絲也不愛來產卵,於是他們開始在野柳海域嘗試使用竹子和棉繩製作暫時的產房,讓軟絲在這裡安心產卵。今年在新北市政府漁業及漁港事業處和工研院合作投放的水下攝影機中,就紀錄到許多軟絲頻繁進出竹叢的畫面,竹叢礁不只是軟絲喜歡,更吸引到不少以空卵鞘為食的魚隻,讓許多關心海洋的志工相當振奮,新北市政府承諾會持續挹注資源在這項工作上。
今年兩起臺灣黑熊現身的事件,讓黑熊保育議題再度成為熱門話題。7月有民眾在臺東南安瀑布目擊落單小熊,雖然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立即關閉瀑布,未料新聞播出後引來大批民眾前往現場觀看、打卡;8月,嘉明湖兩座山屋出現4起黑熊進入山屋覓食狀況,為此臺東林管處緊急封閉嘉明湖步道半個月。
繼完成復育在臺灣水域已經絕跡的「大鱗梅氏鯿(Metzia mesembrinum)」之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陳義雄教授研究團隊今年再度成功繁殖瀕臨絕種的臺灣原生淡水魚類「臺灣梅氏鯿(Metzia formosae)」
臺灣特有種烏來杜鵑不只在烏來,石碇也是他的家!烏來杜鵑原生地分布在北勢溪一帶,自翡翠水庫將其大部分原生地淹沒後,僅存少數移植栽培,屬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評估之野外滅絕級植物,為此新北市農業局持續推動原生植物復育工作,除在苗圃及野地進行扦插復育外,亦與嘉義大學合作成功培育1,200株實生苗,增加物種歧異度,目前於石碇區、烏來區及新店區都可以看見烏來杜鵑復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