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水粄
鄉間小路
【地方臺味】苗栗水粄

苗栗客家庄裡常見的水粄,類似閩南稱的碗粿,但水粄口味有甜有鹹。原料簡單,由米磨成漿之後蒸熟而成,本身沒什麼味道,外地雖然少見但應該也有賣,醬料往往是美味差異的重點之一。

臺中大麵焿
鄉間小路
【地方臺味】臺中大麵焿

我的臺中滋味,就是「大麵焿」,這是未嚐其實先得其味的麵點,島上除臺中外似不得見?兒時記憶是臺南,成家則在宜蘭,前者是美食天堂,後者以羹聞名全島;復因我本省人卻長於臺中眷村邊上,喜愛各式麵點,儘管如此,大麵焿在我心中無可取代。

彰化菜麵
鄉間小路
【地方臺味】彰化菜麵

對老彰化人來說,大節日到觀音亭、天公壇、定光佛廟等處參拜後,去吃碗素食麵是日常。

早前彰化傳統,廟宇多,吃齋念佛也常見,逐漸衍生舊城區周邊眾多素食攤。素食的麵一般被彰化人稱作「菜麵」,乾、湯皆可,配料豐富,其精髓是──豆包。

當歸鴨肉麵線
鄉間小路
【地方臺味】雲林當歸鴨麵線

童年時期,只要阿公跨上紅色的YAMAHA Mate 機車,轟隆隆一聲騎去土庫街上,我就開始期待著清香撲鼻的當歸鴨麵線。

一個孩童怎會喜歡藥膳湯麵線呢?土庫當歸鴨麵線是由琥珀色的湯、些許薑絲,再鋪上小塊的帶骨鴨肉組成。完全不是印象裡中藥湯的苦與黑。

嘉義椪皮麵
鄉間小路
【地方臺味】嘉義椪皮麵

因為層層不可細數的緣由,麵食一直在我行動菜單上,有一席之地。記得那時於嘉義民雄求學,在家庭與學院往返,民雄車站是中繼點,往右是陽光空氣震蕩的學術之旅,往左便是均衡身心的小吃集散地,日子就這樣一天過著一天,火雞肉飯、鐵板燒、芋圓、當歸麵線,一家替換一家。

「椪皮」就是炸豬皮,閩南語辭典寫為「磅皮」(pōng-phuê)。民雄椪皮麵的椪皮,是將炸得脆爽帶勁的肉皮滷得入味發亮,以取代肉。

鱔魚意麵
鄉間小路
【地方臺味】鱔魚意麵

對於一部分的老臺南人來說,鱔魚意麵是最有歸屬感的食物。

這麼多年來,很少在臺南以外的地方,吃到真正的鱔魚意麵。因為那必須得是鮮脆滑嫩的鱔魚,配上金黃色的意麵體,融合酸甜的勾芡醬汁,一起入味;抑或是帶有熱騰騰鑊氣的乾炒版鱔魚意麵,用大火加上蔥蒜等佐料爆香翻炒,看食材在鍋裡跳躍滾動,和火焰共赴一場地方盛宴。

高雄大碗公冰。
鄉間小路
【地方臺味】高雄大碗公冰

小時候阿公很愛帶我從西子灣的渡船頭搭船去旗津,有時中午太熱就吃大碗公冰當午餐。從港務局退休的他曾告訴我,以前大碗公冰那邊是製冰廠,沒什麼錢的水手就自己帶著碗公去冰廠裝冰消暑。後來那一帶就自然開起了冰店,而且越做越大碗,巨大的碗公盛著尖尖的「冰山」擺在桌上,硬是比坐著的你還高上一些。

看著「滿山遍野」的水果,你心裡有了與平時吃冰不同的感受,此刻你彷彿成為一個挑戰者、登山者,要靠著撿拾路上的水果來征服這座五彩冰山。

馬祖地瓜餃。
鄉間小路
【地方臺味】地瓜餃

慣常被視為臺灣離島的馬祖列島,其實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飲食文化。從過往資料可見,馬祖各島原生地貌多滿布岩石或植被貧瘠,農作如葉菜或地瓜等,都需沿山坡地形開墾、種植。

其中地瓜運用廣泛,「地瓜餃」絕對稱得上是馬祖特有的在地美食,或因以油酥炸之也稱作「黃金餃」、「黃金地瓜餃」。就我觀察,折成三角狀的餃子,每家餡料都不大相同,常見的會包入砂糖、花生、芝麻和蔥……等。

屏東飯湯。
鄉間小路
【地方臺味】屏東飯湯

屏東飯湯的靈魂是用油蔥酥、泡好的乾香菇、蝦米爆香,炒到香氣飽滿後才加入水熬高湯,最後點睛之筆,是撒上芹菜珠或香菜。至於用料各地皆不太相同,市面上最常見除了肉絲、筍絲,還會放點紅蘿蔔絲、高麗菜絲增加鮮甜,再放幾顆貢丸、魚丸、幾尾蝦子,將味道層次再提升。

檳榔花炒肉絲。
鄉間小路
【地方臺味】檳榔花炒肉絲

要嚐到檳榔花炒肉絲並不容易,無論是檳榔花或是檳榔心,都極少作為餐廳的固定菜色,即使想買檳榔花回家自己料理,也不像隨時走進全聯掬一把葉菜那樣方便,它伴隨夏天而來,現身在傳統市場裡,在鄉間幹道的路邊攤車,或專營農產運銷的網路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