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台稉9號
你知道自己吃的米是什麼品種嗎?水稻是臺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育種研發也極為興盛,國家種原中心有紀錄的稻米種原資料便有上萬筆。稻米依生長所需水分可分成水稻、旱稻(又稱陸稻),根據考古調查,約4千多年前的臺灣史前原住民已有種植旱稻,目前旱稻仍有部分部落、農友種植。若以影響口感的澱粉成分黏性區分,稻米則可分為秈稻、稉稻及糯稻。
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與中興大學歷經10多年合作,選育出水稻「苗栗3號」,不僅白米品質優良,更具白葉枯病抗病基因,減少施藥也能有良好產量表現,兼顧農民收成、健康與國人食安。苗栗農改場盼苗栗3號能提供稻農更多品種選擇。苗栗3號帶有3種抗病基因,白米品質與成熟期耐寒性也優於臺稉9號。
米粉為華人傳統食品之一,將米進行糊化、壓絲、蒸煮、乾燥等流程後製成,由於烹煮容易,受到消費者歡迎。在臺灣常見的米粉湯、炒米粉等特色小吃,其中又以新竹氣候環境適合製造米粉,因而聚集大量米粉廠於此,逐漸發展成地方特色。過去米粉製作以米為主要原料,但近年來由於玉米澱粉原料穩定、製成產品品質容易掌控、口感Q彈、成本低廉,使得許多業者以玉米澱粉替代米來製作米粉,米粉中使用米的比例越來越少,純米米粉日漸式微。
農委會農糧署為開發國產稻米多元加工利用,今年輔導臺北醫學大學執行「甘酒營養成分對人體機能影響研究」,分析臺灣稻米製成甘酒營養成分,研究發現,相較日本甘酒,臺灣甘酒所含礦物質鈣、鎂、鉀、鋅及菸鹼素(維生素B3)等含量更高。
今年10月中農委會宣布桃竹苗二期作停灌,11月初新竹縣新豐鄉已結穗的水稻,因為缺乏水源持續供灌,稻穀充實不足,稻穗低不下頭,只能在九降風強吹下瘋狂地搖晃,有的不耐風颳,甚至倒伏一片,彷彿已喪失求生的意志。
根據統計,2018年臺灣每人平均吃進45.6公斤的米,我們天天吃米,卻都難以說出吃下肚的米是什麼品種、來自哪個產地;甚至對米有些誤會,說它是糖尿病患者的敵人、肥胖的元凶……吃米更要懂米,從品種到吃法,解除對稻米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