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友善環境
客座總編輯|台大生農學院院長盧虎生 以精準農業平衡生產與生態 全民共同維護生態系服務潛能
一般我們提到生態, 是包含大自然的動物、植物、微生物, 其又受到物理環境: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日照等等影響,讓每個生物間彼此相互溝通、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機質,變成土壤裡可供植物利用的養分,植物行光合作用而生長茁壯,動物食用植物,或是動物互相掠食獲取能量,最後動植物死亡回到土壤裡面。就像《聖經》講的:「塵歸塵,土歸土」,這是自然的循環,生物之間達到平衡,廣義來講,它就是生物彼此「服務」的狀態。
友善環境不怕藥殘 改良式硫黃溶液可降50%白粉病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改良式硫黃溶液」,只要加水稀釋500倍即可使用,使用更容易。臺中場試驗施用豌豆、花胡瓜、洋香瓜等蔬菜類作物上,可有效降低白粉病感染達50%以上,是友善環境耕作及擔心農藥殘留的連續採收作物病蟲害管理的好選擇。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施行一年,第一線人員怎麼看?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實行將屆滿一年,其中對地直接給付鼓勵農民將米賣到市場,改變以往繳公糧重量不重質的習慣,糧商指出,對地直接給付確實給農民多一種選擇,但前提是整體政策操作得宜,若生產總量控制不好,市場上稻米過多,農民不一定能享受到優惠。
有機立法的再思考 一個「促進」的觀點/陳玠廷
若就市場產值來說,該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有機產值達到897億美元,將近是2000年179億美元產值的五倍。在臺灣,有機農業歷經三十餘年的發展,2017年底驗證面積達7,569公頃的歷史高點。
【young農】小欖仁花園養殖場友善生態,養出優質魚蝦
走進高雄市彌陀區的小欖仁花園養殖場,樹木花草錯落有致,養殖池邊白鷺鷥駐足覓食。養殖場生產安全無毒、鮮彈口感的魚蝦,固定供貨給Thomas Chien法式餐廳等企業
記錄一塊土地的重生,與東山「賢仔」的返鄉之路
黃文賢是土生土長的東山人,老朋友都叫他「賢仔」(臺語),老家在仙公廟附近,從小在淺山果園中奔跑長大。工作室成員第一次造訪他的果園是在 2015年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