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田-盧昱瑞
人物
【看不見的人】都會近郊的菱角田

以前念書在臺南市官田鄉大崎村住了一段時間,學校附近有許多菱角田,每到秋冬就是菱角採收的季節,省道上也有許多現炊菱角的攤販,假日偶爾會買幾包帶回老家,品嘗官田菱角的滋味,當時我就很好奇帶著斗笠與包巾的農婦們是如何栽種菱角?

人物
【看不見的人】荔枝園裡的養蜂人

在盛開檨仔花的產業道路裡騎了很久,路越來越窄陡,附近果樹也變得紛亂茂密。這片山丘零星分布著兩三個養蜂場。阿發的養蜂場就設在小路盡 頭的荒廢果園裡。

人物
【看不見的人】童年記憶的羊舍

兒時的冬日記憶,母親會訂羊奶給家人喝,羊奶通常是早晨送來,但偶爾也會晚上送到,羊奶派送員說是剛擠的較無腥味。冬天夜裡和家人一起品嘗溫熱的羊奶是滿特別的經驗,而當時也很好奇羊奶是如何採集的,只因曾在卡通《小天使》裏見過擠羊奶。

人物
【看不見的人】印度洋上的魷釣船

每年 1 月初,前鎮漁港就有近百艘魷釣船陸續啟航,繞地球半圈前往西南大西洋捕釣阿根廷魷魚。「阿魷」是臺灣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食材,烤魷魚、魷魚焿、客家小炒、生炒魷魚、魷魚絲等菜色皆少不了牠,但卻鮮少有人知道牠的捕釣方式。

永安鰻苗寮
人物
【看不見的人】永安沙灘的鰻苗寮

每到冬季夜晚,沿海淡水出海口就會聚集捕撈鰻苗的漁夫。在鰻苗寮裡的邱大哥說:「以前什麼都撈,一年四季都有魚苗,夏天撈虱目魚苗、蝦苗、蟹苗、鱸魚苗等,冬天就捕鰻苗,但現在全都可以人工繁殖了,除了鰻苗到現在還是沒辦法,如果鰻苗也可以人工繁殖,就不需要這麼辛苦的跑來海邊撈了!」

世代魚販仔的家族事業
人物
世代魚販仔的家族事業-魚市場承銷人

父輩三代都是魚販仔,蔡清男小學畢業就去學賣魚,這一賣就是40年,歷經臺灣漁業發展最好與最壞的時代。靠著市場攤位,他和妻子養大了四個孩子、買了房子,目前在高雄市梓官區蚵仔寮魚市場有攤位,蔡家第四代也接手賣魚了。

自動化新型吊冰機_技工蔡俊弘
人物
凍封鮮味的後援補給站 – 製冰廠工人

漁用冰在漁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可以在漁人出海時用來避免飯菜酸敗、替現流仔保冰,市場魚販更是少不了用它來保鮮。我們走入製冰廠工人的一日作息,看看製冰背後的繁重工事,又為工人譜出什麼樣的生活樣貌。

人物
因魚塭而生的超展開人生 – 養殖業者

第一次見到謝戎宥,他穿著登山品牌上衣搭配運動品牌拖鞋,乍看之下,很難聯想到他從事的行業,75年次的他,2014年因接手阿公的魚塭而回到故鄉。每天清晨六點,他會騎著摩托車從布袋鎮街上,來到離家有一段距離的魚塭,開啟工作模式。

鮪魚達人海明星郭明星_解魚師郭水鵬
人物
港邊魚市的解剖學 – 解魚師

凌晨四點,屏東縣東港魚市場人聲雜沓,漁船卸貨了,黃鰭鮪一車一車拉過來,承銷人紛紛就位,檢視今天的魚貨品質,選定目標、開始議價──跟在郭明星身邊「見習」的是小兒子郭水鵬,父親正在教他,如何從鮪魚的外觀就能看出「內在美」。

晉龍6號載_航行基隆海域
人物
劃破黑暗的海釣不夜城 – 海釣船老闆

 夏日傍晚,攤販正準備打烊;稀疏釣客各踞海堤一角,隨興垂釣;靠岸漁船彷彿跟著浪潮緩緩喘息,甲板上則疊放空空蕩蕩的塑膠籃,而漁工蹲坐,低頭專心整理漁具,準備下次的出航。

東晟水產葉哲維_鮮哲學Freshics
人物
東晟水產 葉哲維

「社會責任」是未來各行各業必備的觀念,養殖業做好環境照顧,朝生態養殖的方向轉型,才能替自己的產品提昇價值與國際競爭力。